1988年,武汉一名女教师,正沉浸在新婚的生活中。没多久,她就怀孕了。不料,儿子的诞生,竟让她的生活从云端跌到谷底。 邹翃燕是武汉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老师,和丈夫结婚后不久就怀孕了,像每一位期待孩子降生的母亲那样,邹翃燕定期去医院检查。 1988年7月18日那天,邹翃燕接近预产期,她在家里突然感觉到一阵猛烈的腹痛,家人赶紧将她送到了医院,当时医生选择了人工破膜,把羊水放出体外,然后就出了产房。 邹翃燕一个人躺在产房里已经两个小时了,还是没有要生产的迹象,最后因为顺产时间太长,孩子已经供氧不足,医护人员尽了最大努力,可这个小生命还是没有任何苏醒的迹象。 不久,主治医生郑重地告知邹翃燕一个让她心如刀割的消息:“你的孩子因宫内窒息导致颅内大面积出血,已经被确诊为重度脑瘫,考虑到情况危急,我们建议你们最好放弃抢救......” 听到这里,邹翃燕泪水夺眶而出,这个时刻,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如果留下这个孩子,自己可能会承担照顾一个残疾孩子的沉重责任,而放弃抢救则等于亲手断送自己骨肉的生命。 也许是感应到母亲强烈的哺育欲望,邹翃燕鼓起勇气斩钉截铁地对医生说:“这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让他活下来!” 丈夫得知邹翃燕的决定后,却毫不理解,他冷酷地说:“如果你一定要这个残疾孩子,以后就自己照顾吧,不要再找我!”说完,他摔门而去,从此没有再参与过这个家庭的任何事情。 邹翃燕从医院出来后,给儿子取名“丁丁”,希望他健康成长,尽管身边一个依靠的人都没有,但邹翃燕还是鼓起了作为母亲的勇气,决心独自把丁丁抚养成人。 随着丁丁慢慢长大,邹翃燕意识到他运动方面确实存在问题:3岁时还不会爬行,小手抓不住东西,为此,邹翃燕特意从学校带回许多试卷废纸,先让丁丁从捏住纸张做起,然后一步步训练他撕纸,以此增强他的手部力量。 到4岁时,邹翃燕发现丁丁的左腿软弱无力,根本无法直立行走,她带丁丁去医院检查,医生判断他是左侧脑瘫,必须进行定期的康复按摩,以刺激神经发育。 从此,邹翃燕开始带丁丁进行康复训练,一次每两天,医生用手指在丁丁身上涂抹粉末,然后将皮肤捻起、拉长,再放开,这个过程对丁丁来说非常痛苦,他总是哭闹不止。邹翃燕心疼极了,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那时邹翃燕的月收入只有100元,一次按摩费用就要5元,为了节省开支,她开始目不转睛地观摩医生的每一个按摩手法,回家后就亲自给丁丁按摩,没多久,她就成了一名合格的康复按摩师。 为了支付丁丁的医疗费用,邹翃燕白天上班,晚上就带着丁丁去医院治疗,任凭外面风雨交加,她一次也没有中断。 看着痛苦的孩子,邹翃燕也无数次想就此放弃,然而一想到只有坚持才是解脱的唯一办法,她还是咬牙挺了过来,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都放弃了,丁丁就更没有希望。 邹翃燕独特的教育方式,也让丁丁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她从不替丁丁检查作业,而是让他自己出题、自己做、自己改,每次她都给丁丁100分,直到有一次,丁丁的试卷出现明显的错误,这才让他明白母亲的真正用意——要他时刻保持谦逊谨慎的学习态度。 初中时,丁丁面临新的挑战,所有人都要参加军训,但丁丁的体质注定他参不了,邹翃燕却坚持让他去,她认为丁丁需要面对这样的挑战,接受他人的眼光,而不是回避。 果然,丁丁在军训中表现极为笨拙,引来一片嘲笑,有同学甚至编排他的歌谣以取乐,这让丁丁很伤心,但在邹翃燕的开导下,他渐渐学会宽容,不再与人计较。 在学习上,邹翃燕也给了丁丁殷切期望,她带丁丁去高楼层向下看湖景,通过不同楼层景色的变化,启发他要不断向上,拓宽眼界,她还开玩笑地问丁丁想不想考北大。丁丁起初不敢想,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这成为他奋斗的目标。 高中时,一些同学仍然欺负丁丁,邹翃燕告诉他,不要去计较,而要通过自己的实力获尊重,于是丁丁开始刻苦学习,很快成绩就名列前茅,再也没有人找他的麻烦。 2007年,丁丁如愿以600分的高分进入北大环境科学专业学习,新环境让他起初不太适应,比如宿舍生活,邹翃燕及时赶来帮助他解决问题,并告诫他不要操之过急。 邹翃燕先后进入北大国际法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最终拿到博士学位,实现了母亲的“哈佛梦”。 如今事业有成的丁丁,唯一的心愿就是让母亲过上好生活,这样才能略尽作为儿子的一点心意。而对邹翃燕来说,丁丁的成长已经是对她最大的回报。 这个普通母子的故事,展现出了母爱伟大的力量。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像邹翃燕那样豁出去,不放弃任何希望;也要像丁丁那样保持乐观和勤奋,坚持就是胜利。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奇迹终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