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保密工作真到位!”1993年,故宫以110万拍下,无人问津的明青花大罐,外国买家纷纷嘲笑。几年后,他们却懊悔的直拍大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被称为"明成化年间"的青花大罐以低廉的110万的价格被故宫拍得。这样的价格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外国买家的嘲笑和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文物价值应该远高于此。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明朝成化年间的瓷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成化无大器"。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很难找到尺寸较大的作品。 这个特点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成化时期官窑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即使是故宫这样的机构也非常珍视这样的文物。在这样的背景下,110万的价格也不算太高,相反,它可以视作是市场价的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 这也是为何这个青花大罐在拍卖场上的价格会如此低廉的原因之一,因为它的尺寸远超过了成化年间的常态。然而,也正是这个特征,让这件青花大罐成为了一个争议的焦点。 这个争议焦点不仅是因为它的尺寸,还在于它的外形和其他一些特殊的元素,比如它的装饰、它的工艺等。这些因素都让人们对这个青花大罐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正是这种怀疑,才让这件青花大罐最终得以落入故宫之手。这也证明了故宫的眼光独特,看准了这个青花大罐的价值所在。 而在2001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另一个类似的明成化青花大罐也遭遇到了相同的命运,最终以69.6万的低价被国博买下。这两个事件的发生,让很多人都开始重新审视明成化青花大罐的存在和价值。 这两件明成化青花大罐的拍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赝品。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两件青花大罐都是真正的古董,它们的存在对于研究明朝成化年间的瓷器工艺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也让那些曾经嘲笑故宫和国博的外国买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了代价。 在这次明成化青花大罐的竞拍过程中,故宫和国博展现出了独到的眼光和决策能力。他们不仅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反而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最终以低价将这两件珍贵的艺术品拍回来。 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机构的实力,也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欣赏到明代瓷器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那些外国买家,则只能在后悔中度日,感慨自己曾经错过了这样一次收藏的绝佳机会。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非常感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