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19世纪中期,正值中国动荡多事之秋,原本在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尚未平息,英法联军就在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放火焚烧圆明园,深深伤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此同时,陕甘地区也在1859年爆发大规模叛乱,持续数年无法平定,西北边疆情况更是岌岌可危。 而此时的沙俄正蠢蠢欲动,觊觎着中国西北美丽的绿洲和丰富的资源,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去了中国近44万平方公里的西北领土,7年后,又乘虚而入吞并伊犁地区。 沙俄当时虚伪地对清廷承诺,等中央平定内乱、收复新疆后即会归还伊犁,但这只是随口敷衍,目的是麻痹清廷,沙俄并无实际归还的意思。 可以说,此时的清朝正处于山穷水尽的绝境,南北东西,战火纷飞,内忧外患,然而即使局势艰难,清廷也没有放弃对新疆的执念,一定要收复这块来之不易的疆土,这其中都得益于一位杰出的统帅——左宗棠。 当时在朝廷中主张积极出击收复新疆的,首推左宗棠将军,他认为,新疆失守就意味着西北门户洞开,蒙古地区也难保平静,京师首都的安全都将岌岌可危,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新疆。 但是李鸿章却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主张采取守势,将防线退回东南沿海一带,李鸿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是英法等国从海路发动的进攻,为此必须集中力量固守海防,放弃新疆则无伤大雅。 两人为此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辩论,李鸿章强词夺理,称“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 这话一出,立刻招来左宗棠的怒斥,“新疆的土地多么肥沃,物产丰富,怎能说是不毛之地!我大清广袤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岂能由你一句话就轻易放弃!” 两人剑拔弩张,争论不下,这时主持朝政的慈禧太后也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最终在左宗棠滔滔不绝地讲述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后,慈禧终于点头同意由左宗棠率军前往收复新疆,免得西北防线全线崩溃。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正式掌管新疆全权军务,左宗棠军事素养过硬,立刻制定出高瞻远瞩的作战方针——“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左宗棠在册封后的第一年半时间里,就勤勉治军,仔细讲究,将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军队建设上,他想方设法筹措军费,同时清理冗员,增强军力。 当时的左宗棠还特意带上了一口棺材,以示对敌人的决绝态度,但其实这也代表了他以身许国的大无畏精神,誓与国家疆土共存亡。 1876年7月,左宗棠统领的清军与阿古柏在古牧地展开激战,我军以158人的代价,歼灭敌人上万,很快占领古牧地,打开收复新疆的第一步。 接下来,清军分三路大举进攻南疆,仅用半月时间,连下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等重镇,至此,南疆门户洞开,5月,阿古柏病死,到10月,清军又接连收复南疆所有城池,阿古柏余部只能逃入俄国境内。 与此同时,英国等西方势力也屡次干预,要求清军停止南疁,但在左宗棠的强硬反对下,朝廷没有妥协,到1878年1月,除伊犁外的北疆全部收回。 伊犁当时仍在沙俄实际占领之下,左宗棠本想直接出兵收复,但考虑到敌强我弱的现实,还是决定先通过谈判解决。 他一面秘密调动军队,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一面派出谈判代表与沙俄展开谈判,果然当沙俄看到清军气势如虹,也不敢轻举妄动,在多次谈判后,沙俄终于在1881年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同意交还伊犁。 随后,左宗棠五次上书请求在新疆建省,他认为现在正是时候,可以更好地稳定民心,开展建设,终于在1884年,在左宗棠的倡导下,新疆正式建省,将这个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六分之一的战略要地完整纳入版图管理。 在这场收复新疆、守卫西北疆土的伟业中,左宗棠的功劳是无可争议的,他不顾高龄,誓死捍卫疆土;他不畏强敌,以弱胜强,正是有了他这般大无畏的气概和付出,新疆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而左宗棠本人却从未张扬过这些功绩,只是默默地履行一个军人的天职和责任,他淡泊名利,活得很是坦荡,正是这样少言寡语、心系天下的君子风度,更让人敬佩。 晚年的左宗棠还主持了中法战争,但未能如愿将法国侵略者彻底击退,这成为他最大的遗憾。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终年73岁。 在临终时,他还在遗嘱中写道:“我只盼望祖国早日强盛起来,将来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击退西方列强,重拾国家尊严。” 如今,时过境迁,中国正稳步走在崛起的道路上,西北边疆政治清明稳定,军力强大。我们要铭记左宗棠的遗愿,继续发扬他的爱国精神,以更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左宗棠为国为民,令人钦佩,万古流芳。谨以此文向民族英雄左宗棠致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