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女苦行僧”,简直比坐牢还苦,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吃一顿饭、还要睡野外,她们并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们一直坚持这种生活呢? 道源寺位于海城市的接文镇,群山环抱之间,远离尘嚣,寺庙显得十分清静,烟雾缭绕,美不胜收,它是著名的汉传佛教丛林寺院大悲寺的一座下院,2001年在大悲寺的支持下创建。 作为一家女修道院,道源寺只招收女性信众,创建之初,矿工僧众只有2名年过半百的比丘尼,以及十几名刚刚入门的居士,她们中间有来自社会底层的失败女性,有成功却厌倦都市生活的职场女性,也有家庭主妇,各色各样的女性聚集于此,开始自己苦修淡泊的生活。 这两位资深的比丘尼始终默默引导着这些刚入门的居士,以温柔睿智的态度解答她们的种种疑问,在她们的感染下,这些居士也逐步适应了寺院里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让自己的心境越来越清净。 2002年7月,17位居士经过两三年的考验,终于通过考核准许她们剃度出家,正式成为比丘尼,自此道源寺建立起自己的女性僧团。 这批新出家的比丘尼里,有的原本是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有的热衷公益慈善事业,也有来自普通家庭的妻子或母亲。 她们本可以过上优渥幸福的生活,却不约而同地选择来到这里,投身修行生活。这无疑代表着她们已经完全看淡了世俗的名利地位,只想投身信仰,寻求心灵的最终安宁。 而出家人从此要遵守寺内数条极为严苛的戒律。 首先,她们一生不能再接触金钱;其次,从食不过一日;再次,要定期外出修行和传教化缘。此外,她们不能接受香客的任何供养,也不能为道源寺谋求任何经济利益,一切生活所需,全部要自己解决,这种简单到极致的生活,考验着她们的意志力。 为了确保每位出家人都恪守戒律,道源寺设置了严密的监督机制,寺里的日常事务都由一位出家多年的比丘尼执事管理,她安排僧团的起居作息,并监督戒律的执行。 所有女僧们的衣食起居都要受到规范,她们互相监督,一起遵守寺规。这使得道源寺井井有条,修行的环境十分纯净。 在执事比丘尼的监督下,女僧们过着十分规律的生活。 她们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其余时间全用于诵经、坐禅、辩经等修行活动,丝毫不敢懈怠,每年要在道源寺里进行一次为期3个月的结夏安居,这是修行的重头戏,期间女僧们集体听法、修戒,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提升。 每年农历八月过后,又要组织僧团外出乞食弘法两周时间,女僧们要离开寺院,只带着铁钵,徒步走村串户,践行“行脚化缘”,信众们虔诚地给她们食物,她们仅以此为生。 所有乞得的食物最后集中统一分配,确保公平,这种外出修行更考验女僧们的毅力与体力,野外简陋的生活条件,对她们来说也是种升华。 严禁使用的任何电子产品使女僧们得以远离尘嚣,将心神完全投入到修行中去,即使生病要外出就医,也必须向执事请示报告,一切与外界的接触都降到最低。 为了使道源寺更加自给自足,女僧们还要自己种菜、打水、洗涤僧服,她们身着朴素的灰布僧衣,即便衣服破了也要自己缝补,任何地方都透着简单质朴之美。 经过20年发展,道源寺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女修道院,在她们生活中“金钱就是粪土”的理念始终如一,道源寺不向外界谋利,也从不搞任何佛事活动牟利,更不接受香火供养,只为心灵净土而存在。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道源寺是一方净土,她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向世人证明了修行和淡泊的意义,这些无欲无求的女僧们,用实践诠释着“色即是空”的佛家至理。 像她们这样不渴名利、只求心灵升华的女修行者,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异数,但这股清流激起的涟漪,也感召着越来越多厌倦红尘的女性前来追求信仰,寻求生命的终极答案。 越来越多的世人也因此看到了信仰的力量,道源寺已成为当今佛教界足以引人注目的清流,那些怀揣着对精神世界向往的女性信徒也在源源不断地前来,希冀在此找到自己的生命定盘。 (信息来源:《海城道源寺概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