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国一位84岁的华裔老人去世了,生前是美国邮政的退休职工。但当他的另一个身份公开后,却轰动了中美两国。 陈瑞钿的父亲是广东台山人,19世纪末期独自移民到了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谋生,陈瑞钿从小在美国成长,但父亲却尽力让他学习中国语言和历史。 陈瑞钿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也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经常跟父亲聊起中国的山河地理,希望有朝一日能回祖国看看。 少年时期的陈瑞钿热爱运动,尤其喜欢飞行,他能骑车跑很远的距离,也喜欢爬上高处俯视大地,陈瑞钿即使在课业上不那么用心,但一谈到飞机,就滔滔不绝。 18岁那年,陈瑞钿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波特兰的一所飞行学校学习,他对学习飞行充满热情,很快获得了飞行执照,对陈瑞钿来说,驾驶飞机翱翔蓝天是一种无上的美好享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美国,陈瑞钿也从报纸上得知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他得知日军不仅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还在不断进犯其他地区,这个消息让血液中流淌着中国血脉的陈瑞钿感到非常气愤。 陈瑞钿认为自己身为中国人,有责任站出来保卫国家的尊严,当晚他就决定退学回国,加入中国空军的行列,用自己的飞行技术同日寇作战。 1932年,19岁的陈瑞钿从飞行学校毕业后,立即动身回国,他先后试图加入南京政府空军和广东空军,但都因为资历较浅而未能如愿,可陈瑞钿并未气馁,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终会飞上中国的蓝天。 1935年,陈瑞钿终于如愿加入广东空军,开始了军事飞行的训练,他迫不及待地想驾驶着军用战斗机保卫祖国的领空,但实战让他意识到自己还需努力。 为了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空军飞行员,陈瑞钿申请前往德国接受进一步培训,他流利的德语为训练提供了便利,陈瑞钿在德国进行了一年的飞行训练,让他完全掌握了战斗机的操控。 1936年训练结束回国后,陈瑞钿得到了驾驶中国最新式战斗机“霍克”的机会,他驾驭这架战机如鱼得水,执行各种空中机动游刃有余,当时的陈瑞钿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名作战空军,为保卫国家挺进蓝天做好了充分准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陈瑞钿奉命驾驶“霍克III”战斗机参战,在这场空战中,他紧咬日机,终于击落一架日军战机,首开战绩。 从此,陈瑞钿成了一名以战场为家的空军英雄,他先后驾驶过“霍克III”“固定翼烈风”“斗士”等多种战机,参加了数十场空战,陈瑞钿的飞行技巧娴熟,作战勇猛异常,多次击落日机。 著名的南雄空战中,陈瑞钿一人单机击落敌机两架,在驼峰空运时,他的战机也多次遭遇敌机拦截,陈瑞钿悍不畏死,成功突出重围,他的战绩和勇气,令当时的整个空军都为之折服。 然而,在一次又一次与敌人的生死对决中,陈瑞钿也多次受重伤,1939年,陈瑞钿在执行轰炸任务时,他的座机被日机击中,油料起火,他不得不弃机跳伞,陈瑞钿全身严重烧伤,脸部毁容。 更让陈瑞钿心如刀绞的是,他的妻子伍月梅也在日机轰炸中不幸遇难,陈瑞钿陷入了绝望的悲痛中,也一度濒临死亡,后在宋美龄的帮助下,陈瑞钿被送往美国治疗。 在美国,陈瑞钿进行了一系列的手术和皮肤植皮手术,他在美国住院治疗长达5年之久,才最终痊愈出院,这期间他疗伤的决心从未动摇过,陈瑞钿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空军的一员,他要生存下去,回到祖国的战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陈瑞钿也终于痊愈返国,尽管面容有轻微的毁损,但那坚毅的神情还是从未改变,回国后陈瑞钿继续在驼峰空运线执行运输任务,直到抗战完全结束。 1946年,美国政府授予陈瑞钿二级空战英雄荣誉勋章,陈瑞钿成为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华裔美国人。 1949年,陈瑞钿退役回到美国波特兰,在当地邮局找到一份工作,一直持续到1997年。 1997年,84岁的陈瑞钿在波特兰病故,其真实身份被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认定后,轰动了两国,美国媒体对这位“中国战鹰”大肆报道,中国公众也被他顽强的生命力和爱国精神深深感动。 陈瑞钿以自己的生命,编织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之桥,他用血肉纪录了那段历史,也成为两国共同的骄傲。 陈瑞钿的一生,可以说是中美两国文化的完美结合,他有着中国人的热血,也有美国人的开拓进取,但在那个民族危难时刻,陈瑞钿毅然选择回国效力,甘于熬烈火。 陈瑞钿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他的故事感人至深,也令人敬佩,一个人的意志力可以如此顽强,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如此坚定。 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空战英雄,并继承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