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靠喝鸟血、吃鲨鱼撑了133天。一架路过的货

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靠喝鸟血、吃鲨鱼撑了133天。一架路过的货船上的救援队见他是中国人断然离去,而这一小伙子便是被称作“我国鲁滨孙”的潘濂。 1936年,18岁的潘濂离开家乡海南,来到香港当上了英国货轮"坦达号"的船员学徒,对一个内地穷小子来说,能找到这样的工作无疑是难得的机遇。 起初,海上的生活对潘濂来说是全新的体验,这艘大轮船可以容纳数百名乘客,来来往往的都是西装革履的上层人士,潘濂时常幻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好了。 在学徒期间,潘濂积极钻研英语,勤于练习发音,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自学,他已经可以用简单的英语与船上的洋人对话,同时潘濂工作非常卖力,深得英国船长的欣赏,半年后,他正式晋升为轮船侍应生,开始在游轮上为旅客服务。 在后续的工作中,潘濂始终保持谦逊、勤勉的态度,深受同事喜爱,三年后,他被调往更豪华的英国游轮"贝洛蒙号",此时的潘濂已经是二级侍应生了,英国老板看好他的潜力,准备培养他成为侍应生领班。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贝洛蒙号"被英军征用,运送军需物资穿梭大西洋,德军潜艇无处不在,随时可能发动袭击,对于船上所有船员来说,每一次航行都是生死考验。 1942年11月的一天,"贝洛蒙号"结束了对美洲的运输任务,满载物资返回英国,途中,德国潜艇锁定目标,悄无声息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贝洛蒙号"瞬间火光冲天,轰鸣声中,潘濂被爆炸的冲击波掀下船板,跌入冰冷的海水中,他拼命抓住漂浮的木板,目睹"贝洛蒙号"在浓烟中缓缓下沉,同事的呼救声也渐行渐远,场面惨不忍睹。 潘濂紧紧抱住木板,随波逐流,他的水性不佳,只能盼望救生船的及时出现,两个多小时后,浮在海面上的潘濂已近乎脱力,四肢酸痛,连木板也握不住了,就在他几乎绝望之时,远处漂来一个救生木筏,上面还有淡水和干粮。 这无疑是上天的眷顾,潘濂费力爬上木筏,打开里面的金属箱时,欣喜地发现还有信号弹等求救工具,虽然资源有限,但暂时可以维持生命,他重拾希望,准备等待救援的到来。 然而,日复一日的等待都是徒劳,在海上漂流的第20天,食物和淡水已经吃喝一空,潘濂的肚子空空如也,只能拆开手电筒,取出金属丝制作成一根简陋的鱼钩,每日在海里悉心钓鱼,有时能钓上几条小鱼填肚,味道苦涩难吃,但总好过直接饿死。 不久,连小鱼也钓不起,口渴难耐的潘濂恨不得掏出海水饮用,可海水的咸涩让他难以下咽,这时,天空中的海鸟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潘濂设下简陋的陷阱,爬到木筏顶端使劲跳跃,终于抓到一只路过的海鸟,他急不可耐地贪婪吸吮温热的血液,将肉啖入口中,暂时缓解了饥饿。 经过这些求生的苦难后,潘濂明白自己必须主动行动,而不是坐以待毙,他在木筏上寻找,终于找到一根锈迹斑斑的铁钉,咬牙拔出来后用口水润湿,折弯成一个粗糙的大鱼钩,白天他静静垂钓,有时能钓上鲨鱼等大型海鱼,潘濂会小心收集鲨鱼的血液,晒干鱼肉当储备粮食。 然而,漫长而孤独的海上漂流,还是让潘濂的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折磨,生冷的食物搅乱了他的胃部,他时常呕吐不止,口中的溃疡也让他难以下咽;皮肤上的溃烂每日被海水冲刷,疼痛难忍;严重的脱水和营养不良导致他虚弱不堪、视力下降...... 更甚的是,烟瘾的折磨与对家人的思念是巨大的精神负担,在海上漂流的漫长时光里,潘濂曾三次看到过路过的远洋船只,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获救,第一次是商船不救“中国佬”,第二次是救援飞机因风暴无法靠近,第三次救生木筏已腐朽不堪,船只根本未看见昏睡其上的潘濂。 就在绝望的边缘,潘濂所漂流的木筏终于进入了近海区域,1946年4月的一天,巴西当地的渔民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将险些丧命的潘濂救起,这已是潘濂漂流在海上的第133天,无疑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消息一经传开,英国国王为表彰潘濂的毅力与勇气,特意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美军更是将他视为“中国的鲁滨逊”,编入军队必读的求生手册中,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给予他国家级的荣誉奖励。 然而潘濂平静地说,这项世界纪录不该被任何人打破,因为那133天的磨难,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人生的劫数,他只盼望所有人都能远离这样可怕的苦难。 1948年,潘濂移民美国,又重新回到船上工作,尽管在美国生活了大半生,但潘濂一直牵挂着家乡,改革开放后,他特意回到香港探望家人,重温那段不幸却又幸运的人生经历。 1991年,潘濂在美国去世,享年72岁,他的故事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克服逆境、战胜命运的经典典范,它教育我们,面对强敌与苦难,永不言弃,因为坚持就有希望。只要奋力向前,永不放弃,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传奇。 (信息来源:凤凰新网《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求生手段写入英军教材,国王授予勋章》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