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宣布领海宽度由3海里提升为12海里,消息传出,西方国家集体抗议,毛主席霸气回应让各国纷纷闭嘴! 1958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做出一个惊世决定——公开挑战西方列强订立的《海牙协议》,将中国领海范围从3海里扩大到12海里,这一突发举动,为台海剧烈动荡的国际局势平添变数,让世人为之侧目。 8月23日这一天,金门岛天空中突然轰鸣作响,解放军在叶飞的指挥下,开始炮击金门的补给线路,彻底切断了国军的供给。 与此同时,东海舰队悄然出动了鱼雷快艇,直取金门外围的国军补给舰只,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随即在台湾海峡上演,我军的鱼雷快艇如幽灵一般出现,先后击沉和重创国军的多艘运输舰艇,这就是著名的“八二四海战”。 金门岛一下子四面楚歌,10万国军顿时陷入重围,空运补给也难以为继,蒋介石看着大势已去,急忙向远在美国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发出求救电报,希望美军能立即“拉个兄弟”,拯救金门的危机。 与此同时,正度假疗养的艾森豪威尔也为台海危机犯了难,他在新港的别墅中反复权衡各方利弊,担心如果出兵相助,将无法向国内民众解释为什么要牺牲美国士兵的生命。 前任国务卿艾奇逊甚至公开警告,美国正在滑向一个错误的境地,如果真的卷入与中国的战争,那么美国将难以找到盟友,只会四面楚歌。 9月4日,在各方压力下,艾森豪威尔终于作出了决定,他授权国务卿杜勒斯代表美国发表声明,用极为强硬的言辞表示美国坚定地支持台湾,并且暗示如果有必要,美国可以动用任何手段,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最强大的武力,来制止中国对金门和台湾的进一步威胁。 与此同时,他还命令远在中东地区的第七舰队,立即调派部分军舰返航台湾海域,提供国军运补船队护航,以示美国的决心。 但是,艾森豪威尔也特别嘱咐第七舰队,不能主动挑衅或者攻击,必须等待总统的正式批准,才能开火。 就在美国的态度逐步明朗之际,毛主席则接连不断地出奇兵,发动战术反击,9月4日,他突然命令解放军停止炮轰金门长达3天;紧接着在9月7日,又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国的领海线将从原来的3海里,扩大到12海里。 美国对此立即进行了强烈谴责和抗议,但是就在9月8日,美军的护航行动中却难堪地吃了闷亏。 当天解放军再次炮击金门时,美军舰队迅速调转船头向南撤退了12海里,躲避在自己认为安全的 距离之外,将国军的运补舰船独自暴露在炮火射程之内,国军的水兵无奈地目睹友军舰只接连中弹着火、下沉,却无力回天。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毛主席,这一天却在闲适地谈论着钢铁产量问题,看似丝毫不为台海危机所紧张,其实通过这一连串的博弈,他已经摸清了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真正的底线。 果然,在中国政府强硬态度的面前,美国最终难以为继,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更是公开警告,如果中国真的遭到核打击,苏联将对美国实施核反击,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之下,艾森豪威尔只得放软姿态,默认了中国12海里领海主张的合法性。 在此后的岁月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中国,扩大自己的领海范围,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终于正式确立,明文规定各国的领海宽度不得超过12海里。 一场看似发生在局部地区的军事冲突,却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海洋格局,60多年过去了,人们现在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那场台海危机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布下了一场改变世界潮流的大棋局,这不仅巩固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更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要彻底结束屈辱历史、重新崛起的决心。 1958年,中美之间在台海上演的这场惊心动魄的军事博弈,其意义远远超出那个时代,如今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战火早已熄灭,但余温犹在。 每当我们乘船驶过中国的海岸线,眺望那片蔚蓝的大海,都应当记得,我们的领海主权是以先人的刚毅与智慧换来的,也正因为有了这12海里的屏障,中国得以在风雨后的彩虹下,继续前行。 (信源:“中国的领海历史与国际法” - 国际海洋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