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国家欠我3万亿!”福建市民梁某为自家祖宅翻修时,在屋顶上意外发现了一个盒子。打

“国家欠我3万亿!”福建市民梁某为自家祖宅翻修时,在屋顶上意外发现了一个盒子。打开盒子一看,盒子里的羊皮钱包中,包着一张泛黄的借条。   2009年的一天,广东蓬江的梁诗伟老人,与当地一位文史爱好者陈锦堂,来到了老宅,希望能在这栋历史悠久的建筑里,找到一些可贵的红色历史痕迹。 当两个人翻找的时候,梁老竟在一个躲藏的暗格里,找到了一张已经泛黄的纸——一张抗日时期的借条。 借条上的内容很简单,“今借到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60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按每年一倍偿还,如此类推。”立据人,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李兆培。 60斤白米对一个百人的游击队来说,其实意义并不大,但这张小小的借条,却证明了梁家曾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为游击队伸出了援手。 带着疑问,梁诗伟找到了蓬江区民政局,想确定这张借条的真伪,在多方证实之下,民政局认定这是真的历史,并决定作为奖励,一次性给予梁诗伟2万元。 2万元对生活艰难的梁老来说,无异于天降横财,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决定用这笔钱给老宅来一次大修。 然而,当瓦匠正在检查屋顶时,梁老的心再次雀跃起来——在屋顶瓦片下的暗格里,居然又发现了一个小盒子!梁老小心翼翼地取出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赫然是一张包裹在红布中的旧借条。 这张借条记载的内容,更加惊人:今借到鸿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5000元、金条8支,每支1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此据在偿还之日终结。 这张借条的金额之大,连民政局的工作人员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按照利息计算,到今天这笔钱已经高达3万多亿元了! 为了查明真相,有关部门展开调查,经过历史学者鉴定,这张巨额借条也属实,梁家当年确实雄厚,有能力支持游击队。 梁家祖籍广东蓬江,是当地一支鼎鼎大名的望族,家族的奠基人梁鸿文,起初只是一名穷苦的乞丐,后通过种种机缘,他被人贩子拐卖到美国,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的打拼之路。 经过长达58年的奋斗,梁鸿文终于在美国发了财,积累了可观的家产,晚年的时候,他决定回乡置办房产,娶妻生子。 回到家乡后,梁鸿文买下了老宅和大片田地,并且纳入了六房太太,借条上所说的“鸿文三姐”,就是他的三姨太。 因为前几房太太先后去世,家里的重担就落到了这个悍妇三姨太的身上,她性格刚烈,又很有经商头脑,成了梁家发迹的中流砥柱。 而梁诗伟老人刚出生就被过继到三姨太房中抚养,因此三姨太对他就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 1941年,在梁诗伟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生父梁鸿文就不幸去世了,此后三姨太承担起了整个家族的重任。 为了管理家业,三姨太经常外出周转,处理各种生意,而年幼的梁诗伟就被留在家中,由管家们照看。 那时正是抗日最艰苦的年代,三姨太作为当地的望族代表,经常会接待来投靠的游击队员,有时她也会亲自动手,给这些衣衫褴褛的战士们做饭,让他们在家里暂作歇息。 根据梁诗伟老人的回忆,三姨太对革命军队非常支持,她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粮食、药品、武器给这些敢于和日本鬼子拼命的战士们。 其中就包括了那两张借条里所记载的物资,之所以会写下借条,也是出于游击队的要求,他们不愿白白拿走群众一针一线。 而三姨太之所以大方相助,也因为她的女儿梁月娇就是游击队三中队的成员,女儿的参与让三姨太对革命事业格外关心和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两张巨额借条其实是母女二人共同缔造的,一个如母般慷慨解囊,一个如女般殚精竭虑,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支持着革命的火种在艰难岁月燃烧。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梁家的命运急转直下。 1952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梁家被划为地主阶级,三姨太作为家主,被红卫兵抓去批斗,不久被殴打致死,此后,梁家的房产被全部充公,家族也在社会上遭到污名,年幼的梁诗伟只能离开家乡,流落他方打工谋生。 直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梁家人才得以平反昭雪,但可惜的是,他们已经错过了申冤的最佳时机,家道也早已中落。 这就是梁家从盛转衰的历史,而那两张被埋藏的借条,则成为了他们辉煌过去的见证,它们不仅证明了梁家的恩情和仁义,也印证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往事,无数默默无闻的志士仁人,都曾像梁家三姨太那样,慷慨解囊,支援革命事业。 梁家的两张“天价借条”,不仅反映出一个家族的命运跌宕,也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我们期待政府能以积极智慧的态度处理这件事,同时完善相关制度,以史为鉴,不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