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8岁男子不顾妻子反对,坚决给出生3天的女儿开刀,他用刀划开女儿后背,挤出溃烂处淤血,看见女儿奄奄一息的样子,妻子瘫软在地。不料,他这一举动,功克了一个世界难题,救了千万中国婴儿。 1948年冬,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寒风瑟瑟,但儿科病房里面躺满了奄奄一息的新生儿,他们满身通红,后背上布满溃烂的坏死组织,这就是当时在新生儿中迅速蔓延,几乎无药可医的“皮下坏疽”。 正在看病历的张金哲医生神情严峻地来到病房,光这个月就已有几十例,而情况还在恶化,他试过各种方法,但病魔总是无情地夺去一个个脆弱的生命。 “医生,求求你,救救我的宝宝吧!”一名满脸泪痕的年轻母亲抱着已经奄奄一息的婴儿哭喊,哽咽地恳请张金哲再做最后一搏。 张金哲轻轻拍着她的肩,眼中满是心疼,他是北医最杰出的儿科专家,又何尝不想挽回这些小生命?但他能做的实在太少,眼睁睁看着一个个病人离世,这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痛苦和无力。 这一晚,张金哲又在病房里彻夜查看病例,他翻阅着成堆的医学文献,期盼能有新的想法,终于,在看到一篇西方医生救治烧伤的报道时,他眼前一亮——也许,可以试试外科手术方法! 次日清晨,黑眼圈的张金哲兴冲冲地来到院长办公室,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人坏死的组织,然后再进行彻底的清创和防感染处理,这可能是拯救他们的最后希望! 但这个大胆的想法遭到了院长的强烈反对。“太冒险了,万一手术失败造成事故,医院将面临严重失职和法律责任。”院长态度坚决,不予试验。 张金哲不死心地一个个去询问病人家属,希望他们勇于试验,但没有一个人敢冒这个未知数,每一次失望和痛苦的拒绝都像重锤击在心头,像是又失去了一次拯救生命的机会。 就在这时,一个更让张金哲绝望的噩耗来了:他刚出生的女儿也染上了这种致命疾病!原本开心期盼的新生命,一下子就危在旦夕,张金哲整个人如遭雷击,陷入了巨大恐慌与自责。 面对垂危的爱女,他体会到了无数病人家属的绝望,这个时候,一个疯狂的念头突然划过脑海:他要将女儿当成实验体,去试验那个被否决的大胆手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活命希望,他也要试试! “就算丢了工作,我也要试试那个手术方案!”张金哲对着惊呆的妻子说,为了那些命悬一线的婴儿,为了他们无助的家人,他一定要身体力行,去指引医学的新出路! 那是一个寂静的深夜,偌大的手术室只亮着几盏惨白的手术灯,张金哲穿着干净的白大褂,戴上口罩和手套,他示意助手把已经昏迷的女婴抬上操刀台,自己则闭目凝神地调整呼吸,让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张金哲执起解剖刀,缓缓切开婴儿脓肿溃烂的皮肤,暗红的血液和死肉即刻涌了出来。随后张金哲顾不上头上冒出的汗珠,一下又一下小心翼翼地刮除坏死组织,期间他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确保每一次切除都是干净完整的,这引起了微小的出血,但他不能任何迟疑,只能继续下去。 两个小时过去了,张金哲已经重复做了无数次清创,但愈发严重的感染还在继续蔓延。“坚持住,这一次一定成功!”他在口罩下自言自语,然后又一次切下脓肿部分。 终于,在长达4个小时的手术后,婴儿后背上那片可怕的溃烂终于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张金哲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完成了这场疯狂的医学赌博。 “我们成功了!”他对一直揪心的妻子和同僚们说,女婴在重症监护室里安然度过了疗后最危险的48小时,然后奇迹出现了,她真的活了下来,并开始好转!这是医学史上的第一个皮下坏疽手术存活病例,为所有绝望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这个成功的手术立即在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无数专业人士纷纷投来目光,并争相模仿张金哲的方法。经过反复实验和验证,外科手术切除很快被证实为治疗皮下坏疽最有效的方式! 张金哲也在业内一举成名,无数病患家属慕名而来,还有的医院甚至组团请他去指导培训,张金哲谦虚地说:“我只是运气好,能为这些可怜的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张金哲开始在北医积极开展皮下坏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发表论文介绍经验,组建了多个医学团队,还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吸引业内专家全力攻关。 在他和无数医护人员的努力推动下,越来越多奄奄一息的新生儿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奇迹般活了下来,一时间,张金哲的事迹和“抗坏疽先驱”的美名传遍了大江南北,前来寻医问药的队伍几乎排成长龙,病患家属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众人的景仰,张金哲谦虚地说:“这是我们医者的天职所在,能救更多的小生命才是我的心愿。” 如今,皮下坏疽不再是无解的绝症,而张金哲焕发干劲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医护人员继续前行,拯救更多脆弱的生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