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已经从工程兵司令员位置上退下来的开国上将陈士榘将军与当时的工程兵文工团演员李峥结为夫妻,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1909年湖北武昌黄土陂的清军军营里迎来了陈士榘的诞生,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一个未来革命者的出生。他的父亲陈荣钟,是清朝末期第八工程营的一名工兵管带,肩负着为清廷维护秩序的重任。 在这样一个充满军事氛围的家庭中,陈士榘的童年与众不同,他的成长轨迹被军营的生活深深地影响。 1911年,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革命在武昌爆发。 辛亥革命的浪潮首先从陈士榘父亲所在的第八工程营涌起,这支部队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终结和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年仅3岁的陈士榘亲眼目睹了战火与革命的洗礼。 他在军营的角落里,仰望着被流弹划破的天空,耳边回响着枪炮的轰鸣声,这一切震撼的场景刻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在军营的生活不仅让他早早地熟悉了军事与战争,更在他心中悄然播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他心里慢慢萌芽,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革命的渴望和对于变革的思考逐渐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1927年的春末夏初,陈士榘在武汉毅然加入了共青团,决定投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一年,他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雨飘摇,更成为了那场风暴中勇敢的一员,参与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随着三湾改编的完成,这个时期不仅标志着红军的新生,也为陈士榘个人的命运带来了重大的转变。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下,他荣幸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紧接着,陈士榘与他的同志们一道,追随毛泽东的步伐,向着井冈山进发。 自陈士榘投身革命,参加了秋收起义之后,他的人生便紧紧绑定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之中。进入抗日战争这一历史阶段,陈士榘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战场上的一名杰出指挥官。 在那段充满硝烟与血火的岁月里,他率领部队活捉了侵华日军的第一个俘虏,这一壮举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情绪,也为他个人的军事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为显著的是,在平型关战役中,陈士榘的英勇指挥,直接导致了日军1000余人的歼灭。 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对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也是对中国军队士气的极大提升,陈士榘在战场上的果敢与智慧,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陈士榘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他参与指挥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一系列著名战役,这些战役不仅关键性地改变了国内战场的形势,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关键战役中,陈士榘的策略与勇气,使他成为了战场上的关键人物,他的名字与这些辉煌的胜利紧密相连。 随着新中国的曙光乍现,陈士榘迎来了他事业的一个新高峰。 在国家和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他被赋予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工程兵司令。 1958年,正值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和国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陈士榘肩负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责任——领导和组织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导弹的发射以及核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 在陈士榘领导下的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1980年代初期,陈士榘老将军的生命轨迹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此时的他已步入人生的晚年,过往的岁月里,他与前妻因为感情的裂痕而选择了分道扬镳,这段婚姻的终结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离婚后,老将军的日常生活缺少了那份亲密的关怀和照料,让他在辉煌的荣誉背后,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寂寞。 就在老将军感到生活渐渐沉寂之时,文艺女干事李峥走进了他的世界,李峥的出现,如同春风拂过了老将军孤寂已久的心田。 老将军陈士榘和李峥年纪差三十多岁,这样的年龄差距在旁人眼中,似乎预示着两人的共同生活充满了挑战,很难想象他们能够拥有一段幸福的时光。 事实却出人意料,两人不仅跨越了年龄的鸿沟,而且相伴度过了18年的风雨人生。 在这18年的时间里,李铮以她的悉心照料,为老将军的晚年生活带去了无尽的温暖和舒适。尽管面对外界的疑惑和非议,李铮始终如一地关怀着陈士榘,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情感和关怀远远超越了年龄的界限。 她的存在,为老将军的晚年生活画上了一笔亮丽的色彩,让他的生活充满了家的温暖和幸福的感觉。 在1995年8月22日,陈士榘将军在北京安详地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视线落在了旁边泪眼模糊的夫人李铮身上,感受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心中涌起了对爱妻的深深眷恋与不舍,请求身边的人递上纸笔。 尽管身体已极为虚弱,他仍凭借着那股不屈的意志力,靠在枕头上,颤抖着手写下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作为对李铮的最后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