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面条文化深厚且多元,若论其内部的“面条鄙视链”,宜宾燃面凭借独特的风味与广泛的赞誉几乎无争议地占据了金字塔尖的位置,而内江牛肉面也以其醇厚滋味紧随其后,当地人甚至会热情推荐一众口碑极佳的面馆。不论是资中兔儿面、雅安哒哒面还是乐山干绍面,都凸显了四川各地对美食面条的独特诠释。 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其面条在众多佳肴中似乎显得较为低调,成都棍棍面更是处在舆论热议的“鄙视链”底端。当人们探讨哪里有美味面条时,成都本地朋友可能会幽默建议去宜宾亲自品尝一番。微博上甚至出现专门的话题讨论成都面条的特点,不少北方面食爱好者和四川其他地区居民对此略带戏谑:“嘬嘬嘬,你也能上桌?”然而,这并不妨碍成都本土人士为其面条辩护。 对于成都面条口感的质疑,主要源自地理环境及制作工艺的影响。由于四川盆地日照相对不足,当地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低,导致面条筋道度和弹性相较于北方优质麦区有所欠缺,口感上稍显绵软。为了改善面条质感,成都的面厂会在加工过程中加入碱和盐,但这却可能无法满足部分食客对面条原始韧劲的要求。 棍棍面是成都面馆中颇具代表性的面条种类,深受本地老餮喜爱,他们认为这种筷子头大小的面条嚼劲十足,尤其裹着红油、肉臊和调料搅拌后,连碗底都能吃得干净。而对于不习惯此种口感的人来说,棍棍面过于“邦硬”,难以入味,相比之下更偏爱滑溜顺口的水叶子面。 北方人习惯了手工面条的弹牙和筋道,机器制作的棍棍面则因缺乏传统制面工艺的加持,在口感上略显逊色。同时,外地人在提及成都标志性面食时往往难以迅速想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不像武汉热干面、广州竹升面、北京炸酱面、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鲜明。 尽管如此,成都人并未就此放弃,在面条的浇头上下足功夫,试图以丰富的臊子赢得食客青睐。比如素椒杂酱面,尽管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实则是成都人心目中检验面馆水准的一道标准菜肴。成都人深知自家面条质地或许不如北方,便巧妙地通过调配独特、味道层次丰富的臊子来弥补这一短板,力争在面条江湖中另辟蹊径,实现逆袭。 尽管面临周边城市诸如宜宾燃面、内江牛肉面等地标性面条的挑战,成都面食依然坚守阵地,并在臊子上不断创新,力求展现出川菜麻辣鲜香的精髓,为四川面条文化增添一抹别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