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邵逸夫去世,意外的是,原配的四个儿女无人愿意接手200亿遗产。3年后,邵逸夫续弦方逸华去世,38亿遗产也没人继承,如今这笔巨款还躺在邵氏基金里,无人问津。 1926年,19岁的邵逸夫南下新加坡,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事业,作为上海富商之子,他本可以安稳地继承家业,但电影对他的吸引力更大。 那时正值中国电影业的萌芽时期,对电影充满热情的邵逸夫选择离开家乡,到异国他乡闯出一片新天地,带着放映机和电影胶卷,邵逸夫和哥哥们走遍新加坡每个角落,他们会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背着沉重的放映设备,只为在偏远街巷给当地居民放一场免费电影。 起初观众很少,但免费电影的吸引力很快就吸来了不少闲散群众,观众一多,邵氏兄弟就开始收票,靠票房收入维持生计,经过几年奔波努力,二人终于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初具规模。 一位对电影事业充满热情的富商余东旋见邵氏兄弟前景无量,慷慨地支持他们,使得邵氏在新加坡扎根发展,邵逸夫也在余东旋家中邂逅了黄美珍,两人一见钟情。 当时的黄美珍是余东旋的女友,余东旋察觉二人的心意,主动提出分手,他大度地让出黄美珍,祝福这对璧人白头偕老。 1929年,邵逸夫决心开拓有声电影,迈入当时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有声电影时代,黄美珍表示大力支持,并提供自己的先进技术作为支持。 为购置设备,邵逸夫远涉重洋来到美国,途中遭遇船难,在茫茫大海中漂流一夜后奇迹般获救。邵逸夫深信这是上天眷顾,回国后更加倍努力,终于在1932年与哥哥合作摄制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该片在香港上映后,凭借清晰的音效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取得了轰动效应,各大报刊称它开创了国产有声电影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声音时代。由默片时代进入有声电影,对于电影业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有了音频的加持,电影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可以说,《白金龙》不仅代表邵氏兄弟的成功,更代表了中国电影向现代化迈进的一大步。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迎娶35岁的黄美珍,两人携手共创电影传奇,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邵逸夫的电影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他还被日军囚禁过一段时日。 在那最困难的时期,是黄美珍不离不弃,帮助邵逸夫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无数次,邵逸夫都深深感谢妻子那份大无畏的支持与陪伴。 在黄美珍的全力相助下,邵逸夫的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他将业务扩展到了香港和东南亚,“邵氏电影”很快成为亚洲知名品牌,作为最早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的先驱,邵氏电影无疑为中国电影赢得了重要的国际地位。 1952年,邵逸夫来到香港一家夜总会听歌,在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烟花气息里一位名叫蒙娜的歌手开口轻唱,曼妙动人的歌声宛若天籁,邵逸夫如痴如醉,询问之下才知这就是后来红极一时的方逸华,比邵逸夫小了18岁。 两人志同道合,方逸华更大胆追求自我,和黄美珍淑女作风不同。邵逸夫被眼前这朵烂漫的花朵深深吸引,数年后方逸华进入了邵氏公司,从基层职员做起,后成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居香港经营电影事业,而黄美珍留在新加坡照顾子女。 在方逸华的鼓励下,邵逸夫将事业延伸到了电视圈,创立了TVB电视台,方逸华亲力亲为,监督电视剧的拍摄,对旗下艺人进行严格训练,她手段强硬,被称为电视圈的“铁娘子”,但TVB在她治理下功底深厚,成为香港电视界的标杆。 可以说,没有方逸华的大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TVB王国,她是邵逸夫最得力的助手,帮助他打造了媲美好莱坞的电影帝国。 作为公司的实际掌门人,方逸华深得邵逸夫的信任,而子女们也渐渐对父亲的疏远感到不满。 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辞世,享年85岁,邵逸夫对妻子的离去悲痛欲绝,子女们则埋怨父亲多年来疏于关心母亲。 10年后,90岁高龄的邵逸夫终于答应了追随他几十年的方逸华,两人在美国完成终身大事,婚讯一出,子女们暴跳如雷,在他们看来,这是父亲对母亲的背叛和亵渎,怨气更甚。 2014年,106岁的邵逸夫离逝,根据他生前立下的遗嘱,全部238亿遗产都将留给四名子女,但没想到,事业顺遂的几个子女直接拒绝接受这笔遗产,将邵氏的律师轰了出来。 与父亲的决裂再清楚不过,一生靠电影事业成功的邵逸夫,在感情路上却遍尝风雨,这也成为他最大的人生遗憾。 尽管家庭破裂,但邵逸夫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贡献是无可抹灭的,自193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以来,邵氏兄弟为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 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他让中国有声电影踏上世界舞台;通过商业手段,他将华语电影传播到全球各地,对中华文化的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邵逸夫先生,就没有中国电影业的腾飞和发展,他一生忠诚事业,勤勉创业,业绩辉煌。 (参考资料:- 香港电影史料馆:邵逸夫传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