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与肝癌奋战两年的韩先楚临终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死后不进八宝山,那里有我不愿见的人。” 韩先楚,1913年出生于湖北红安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被迫中断学业,只能放牛给当地的一个地主家打工,以便糊口维生。 年幼的韩先楚个性热情开朗,为人特别亲切真诚,但是地主家却总是无端责骂他,还经常无故鞭打他。韩先楚受尽折磨,心中对当时的社会感到万分痛苦和愤怒。 14岁那年,韩先楚终于忍无可忍,在一次地主无理责打后,他选择了逃离,加入了当地的红军。 这一年,正值全国革命浪潮汹涌,一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革命正在启航,就这样,韩先楚在革命的号角声中,踏上了为人民而战的革命征程。 1928年,年仅14岁的韩先楚加入红军后,很快就凭借个人勇敢顽强的品质,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他先后参加了湘赣边界统一后的自治运动,不久他便以优异的表现晋升为了排长。 1930年,韩先楚随部队开赴江西参加了第一个反“围剿”斗争,在独树镇战役中,他带领战友夺取了敌军的重要据点,一举歼灭了一个连的敌军,由于在这次战役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能力和过人勇气,韩先楚获得了更高的军衔提拔,被任命为营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经过两万五千里的跋涉,红军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长征的艰难险阻,对每一个红军战士来说都是一次残酷的试炼。作为东野红军三纵队的韩先楚,始终冲锋在前,高举着革命的大旗,跋山涉水,杀敌立功,终于披荆斩棘抵达了彼时红军的最后一片净土。 1936年1月,为配合中央红军的东征战略,韩先楚随红军北上抗日,在延安县,毛主席亲自检阅了前线部队,这也是韩先楚第一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 这次见面,对韩先楚来说印象极为深刻。从此以后,他对毛主席崇敬之情日益加深。只要有空,他就会刻苦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 在抗日战争时期,韩先楚率部进军巨鹿、临清等地,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他还率部参加了冀南战役,为建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先楚出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参与接收东北地区。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突然发动全面的进攻,对解放区展开疯狂“围剿”。 东北军区第四纵队在韩先楚指挥下,运用内外线作战策略,以少胜多,先后在临江、通化等地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东北战局从被动转为主动,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到1947年时,韩先楚率部作战50余次,歼敌6000余人,他的战绩彪悍,获得“旋风司令”的美名,令国民党军闻风丧胆。 1949年1月,韩先楚攻占北平南苑机场,完成分割围城国军的任务,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毛主席得知韩先楚的战绩后,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称赞他是“有勇有谋的好将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此时两岸局势依然不稳,台湾的蒋介石仍然积极备战,对东南沿海形成威胁。 1955年,韩先楚正式被授予上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他主动提出到前线工作,以发挥余热,毛主席了解情况后,钦点他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 福建隔海相望台湾,是防卫台湾和保卫东南沿海的重要防线,韩先楚深知责任重大,抵达福州后,他细致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制定出周详的防御部署。 此后,国军屡次派遣特工前来袭扰袭扰东南沿海。在韩先楚的指挥下,我军坚决进行自卫反击,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福州军区任职期间,韩先楚共指挥我军打退敌袭90多次,歼灭敌人1000余人,切实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和人民的安全,也让蒋介石见识到了“旋风司令”的厉害。 1973年,根据党中央决定,进行了一系列军区司令员的轮换调整,12月,韩先楚应召来到北京,参加由毛主席主持的会议。 会上,毛主席详细询问了各司令员对调整工作的意见。面对部分人的不情愿,毛主席沉着指出,到新的地方会有困难,但只要慢慢来,定能克服。 会后,毛主席单独召见韩先楚,说道:“你去沈阳上任吧。”韩先楚态度暧昧,毛主席又征询让他去广州或者兰州。 经毛主席再三劝说,韩先楚终于答应去兰州担任军区司令员。他向毛主席保证,一定会服从组织安排。 1980年,67岁的韩先楚正式退役,退休后,他经常关注军队现代化建设问题,并多次返回家乡红安看望老乡亲,见到家乡依然贫困落后,韩先楚十分自责内疚。离开北京后,他积极联系各方力量,协助家乡改善发展。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临终前,他高喊“台湾”二字,展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遗体按其遗愿,安葬于家乡红安烈士陵园,完成他传奇一生的最后一程。 韩先楚将军毕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党和人民,他的精神永远鼓舞和教导着后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