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看完授衔名单,突然问道:“那个砍杀了27名日军的吕俊生,怎么没有在名单上?” 1937年12月,随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吕俊生毅然加入了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的第二团,从此踏上了抗日救国的征程。 在广袤的冀鲁平原上,吕俊生与他的战友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正是在这些转战之间,吕俊生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逐渐显露。 1938年6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决定标志着他对于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仰,以及为实现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俊生在部队中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领导者。从最初的战士到队长、连长,再到训练股长、教导股副股长、武装部副股长,最后被任命为华北军区补充五团四营的副营长,吕俊生的军事生涯见证了他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在各个岗位上,他都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忠诚于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吕俊生的英勇不仅体现在对抗敌人的战场上,更体现在他对战斗任务的认真负责和对战士们的关心培养上。 他的领导下,部队屡次打击了侵略者,在战斗中,吕俊生勇往直前,屡立战功,八次荣获战斗英雄的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表现的肯定,也是对他领导能力和战斗精神的高度评价。 1938年7月的一个酷热夏日,在山东夏津县的一片不起眼的战场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吕俊生所在的一二九师东进纵队二团四连,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战斗中,子弹逐渐耗尽,敌人的步伐愈发逼近,形势变得极其危急。 就在这关键时刻,连长带领着勇敢的战士们,包括吕俊生,冲出了战壕,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 吕俊生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难以置信的英勇。他带头冲进敌军的队伍,左冲右突,如同战场上的疾风,不一会儿,就有数名敌军倒在了他的刺刀之下。 即便是在被敌人刺伤三处的严重伤势下,吕俊生依然没有选择后退,而是继续坚持战斗,展现了惊人的战斗意志和忘我精神。 这场战斗最终以八路军的胜利而告终,敌军被迫狼狈逃窜。据后来统计,吕俊生在这一战中共刺杀了27名敌军,这一惊人的战绩,使他被上级授予了一等战斗功臣的荣誉称号。 不久之后,在一次精心策划的伏击战中,吕俊生再次展现了他的英勇,一口气消灭了17名日军及伪军,再次荣立一等功。 由于吕俊生的战斗勇猛,以及他与历史上著名的猛将吕布同姓,战友们便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军中吕布”。这个绰号不仅代表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也象征着他在战友心中的崇高地位。 吕俊生他的勇敢不仅仅体现在与日军的直接交锋中,更在于他在战斗中所受的重伤之后,依然选择继续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奋斗。 受伤后,吕俊生从八路军的正规序列中退下,转而加入了活动灵活、作战英勇的武工队,继续在敌后开展抗日斗争。 在他的带领下,武工队屡创战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其出色的表现,吕俊生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战争留给吕俊生的,不仅是荣耀和尊称,还有身体上无法愈合的伤痕。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战争对身体的影响,吕俊生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军队中,而是回到了家乡,开始了平凡而宁静的生活。 在他回乡时期,他担任了本村党支部书记以及民兵连长的职务,并积极参与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 1955年,当新中国进行首次大规模的军衔授予时,毛泽东主席在审视授衔名单时,问道:“那个砍杀了27名日军的吕俊生,怎么没有在名单上? 毛主席的这一问,不仅是对吕俊生英雄事迹的肯定,更是对他不懈斗争精神的高度评价。 这个问题凸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使是在和平时期,那些在战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们也不应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