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一天,大夫问钱学森:“100-7=?”钱学森脱口而出93。大夫继续问:“93-7=?”钱学森迟疑了一下,答86。大夫再问:“86-7=?”钱学森顿时脸色大变,大声呵斥! 20年前的一天,钱学森住院期间,为了评估他的认知功能,医生对钱学森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测试。这些测试旨在诊断老年痴呆症,通常包括一些基础的数学题目,以检查患者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 在检查过程中,一位大夫出于对钱老的尊敬,也出于对其智力状态的关心,决定进行一次简单的心理测试。 这位大夫问道:“100-7=?”钱学森几乎是脱口而出:“93”。这个回答并不出人意料,毕竟,对于一个数学和物理学的大师来说,这样的计算不过是小菜一碟。 测试并未就此结束。大夫继续提问:“93-7=?”这一次,钱学森迟疑了一下,但还是回答了“86”。这一迟疑,虽然微小,却透露出岁月在这位伟大科学家身上留下的痕迹。 接下来的问题是:“86-7=?”这一次,钱学森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的脸色大变,突然大声呵斥,这种激烈的反应与他平时温文尔雅的形象截然不同。 这一做法似乎触及了钱博士的自尊心,他快速察觉到医生可能对他的智力能力持有怀疑,尤其是当测试内容被感知为过于简单,不符合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身份时。 面对这种情况,钱博士的反应强烈而直接。他用力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质问道:“你知道你在问谁吗?我是钱学森,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对中国的导弹和航天技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与“两弹一星”工程紧密相连,因其在该项目中的关键作用而被尊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 尽管钱学森的名字与无数荣誉紧密相关,他本人却始终保持谦逊,很少在公众面前强调自己的成就或头衔。他更倾向于通过实际工作和研究成果来展示自己的价值,而非口头上的夸耀。 因此,当一次住院检查中的医生用一些基础的数学问题来测试他的认知能力时,钱学森感到了明显的不快。这些问题在难度上相当于小学生水平,显然不符合评估一位拥有丰富科学知识和贡献的科学家的智力。 这种情况下,钱学森的不悦并非出于虚荣心的受挫,而是因为这种简化的测试似乎暗示了对他智力的质疑。 其实钱学森晚年很少踏出家门,而是在家中安心地享受着平静的养老时光。 他的卧室里,床边精心安置了一张专为阅读而设计的桌子,这成为了他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张桌上,显眼地放着一只电子时钟,它不仅是时间的象征,更是钱学森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在钱学森的日常生活中,他以一种近乎仪式般的严谨和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每天清晨6点半,他不变地开始他的日程,通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节目来获得最新的科学资讯。这一习惯反映了他对科学知识不断追求和学习的热情。 随后,在下午3点,钱学森会投入到阅读和剪辑报纸的活动中,这一时间段被他专门留给了对信息的筛选和整理。 到了晚上6点半,他则准时收听广播版的《新闻联播》,通过这种方式来关注国内外的最新新闻动态。 钱学森对于报纸的阅读有着一套自己的固定顺序,从《人民日报》开始,依次阅读《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参考消息》到《经济参考报》。 他的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广泛关注,从政治、经济到科技和社会新闻,他都不放过。 遇到有价值的文章,钱学森会剪下来仔细收藏,这种收藏活动累积至629袋,超过24500份剪报,他根据内容将这些珍贵的信息整理归类,每个纸袋上都明确标注了主题。 这种系统化的收藏习惯,源于他早年在美国进行研究工作时期就开始培养的。 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不仅展示了钱学森对时间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自律,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的深度挖掘。通过这种有序的生活方式,钱学森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不断深化,同时也保持了一种对新知识的持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