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大才子高启被朱元璋处以腰斩,朱元璋史无前例地亲自监斩。刑场上,高启冲着朱元璋大骂,这还没完,临死前,他用最后的力气写下了三个血字。 (来源:百度百科,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在古代,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才子常常令人扼腕叹息,其中高启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的一生既充满了荣耀,也经历了坎坷,最终在朱元璋的猜忌和残酷惩罚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高启出身于苏州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本应享尽荣华富贵,然而自小父母离世,让这个少年的内心蒙上了阴影。 他自幼酷爱读书,尤其是历史书籍,几乎达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而且他还独具天赋,读书速度极快,过目不忘,这使得他年纪轻轻便声名远播,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 尽管生活在动荡的年代,高启仍然满怀壮志,一心想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因为这份雄心,他吸引了当时占据江南地区的割据势力张士诚的注意。 后者多次派人请托,希望高启加入自己的阵营。 面对张士诚的盛情邀约,当时年仅16岁的高启无法拒绝,只好勉强答应。 在张士诚手下做了几年幕僚之后,高启日益感到身心疲惫。 他对身边那些虚伪谄媚之辈深感厌恶,毅然决然地带着家人到青丘隐居,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争。 时光荏苒,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励精图治,广招贤才。 听到高启的名声后,朱元璋不惜多次派遣使者请高启出山,希望他能为国家效力。 于是高启重返政坛,出任翰林院编修,负责编纂《元史》,同时还兼任皇子们的老师。 高启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但因为生性孤傲,加上得到皇帝的宠信,难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少同僚。 他在对待同事甚至皇子们时向来公正无私,不会因为他们身份的不同就有所偏袒。 发现别人做错事时,他总是直言不讳,坚决不装聋作哑或与之同流合污。 因此,他揭露了许多同事间的勾结行为,促使朱元璋对其进行处罚。 高启自知这种个性并不适合官场的尔虞我诈,也曾多次向上级提出辞职回乡的愿望,但每次都被朱元璋以国家需要这样耿直的谏臣为由回绝。 几年过去,朱元璋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而他依然不接受任命。 最后,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得赏赐大量黄金,让高启得以返回故里。 返乡后的高启沉浸在山水自然之美,尽情享受游历四方的闲适生活,其间,他还关心国事民情,常以诗歌抒怀。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再次降临。 在一次为苏州知府魏观的新居题写《上梁文》后,他遭人陷害,被指控谋反。 朱元璋听信谗言,先处决了魏观,接着将高启投入牢狱,不久后执行了残酷的腰斩之刑。 在那充满血腥和恐惧的一刻,高启被腰斩后竟然没有立刻死去。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蘸着自己的鲜血,颤抖着写出了三个“惨”字。 这个情景不仅令在场者震惊,更让后人深感悲愤。 高启,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就因为统治者的无端猜疑而走上了不归路。 倘若他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必定会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大有裨益的优秀人才。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留给我们的唯有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哀悼与无尽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