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被称为“江东鼠辈”,到底是因为什么? (来源:百度百科)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里,江东的吴国经常被魏国和蜀国的粉丝们看作是小角色。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那个混乱的时代,就会发现能在江东这样的地方形成三足鼎立的势力,难道真的能算“小角色”么? 网友们在谈论“江东小角色”的话题时,总会提及孙权背弃了和蜀国的联盟。 这个背信弃义的说法起源于吕蒙趁着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煽动了糜芳抢夺荆州,使得关羽的后方遭到截断,最后直接导致了荆州的失陷和关羽的死亡。 许多人将关羽之死怪罪在东吴头上,觉得在东吴作战期间背后捅刀,才引发了蜀吴联盟的破裂,最终导致了关羽被司马家族击败的悲剧。 但这么说真的站得住脚吗? 两个国家争夺荆州的渊源可追溯至赤壁之战前。 由于刘备因衣带诏泄露成为曹操的头号敌人,而他在那时无处安身立命,只得投靠亲属刘表。 随后,刘表去世,他的儿子刘琮为了逃避曹操的压力,竟然私自放弃了荆州,这让刘备走到了穷途末路。 在这个时候,曹操企图一举摧毁刘备的势力,孙权也不得已采纳了谋士的意见,决定和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侵犯。 后来的赤壁之战,终于打散了曹操南侵的野心,也让孙刘实现了短时间的和平共处。 而随着刘备在汉中打败敌人并自封为汉中王,三国鼎立的局势逐渐明朗化,他开始与吴国和魏国展开较量。 眼见刘备阵营日渐强大,孙权作为江东之主自然警惕起来,他想起了刘备快速崛起离不开荆州这个要害地区,所以他决意向刘备索回荆州。 但是刘备绝不肯轻易地把这个肥肉吐出来,于是他派遣自己的结拜兄弟兼蜀国最强战力关羽防守荆州。 同时,荆州的糜氏家族与刘备有着亲戚关系,可见刘备誓死不愿放弃荆州。 现在看来,刘备的确没有占据道义高地。 在曹操追击下走投无路时,是东吴主动向他伸出援手,赤壁之战后,东吴更是主动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养精蓄锐。 然而,当刘备实力壮大后,他却拒绝归还在艰难时刻曾经资助过他的城池,甚至派遣得力大将驻扎防守,这似乎让人难以认同。 这时,又有网友提出东吴“背弃盟友”的问题。 东吴夺回荆州真的算是背弃盟约吗? 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成立,荆州原本就是东吴的势力范围,他们之所以愿意借给刘备就是为了共同抵抗曹操。 现在刘备羽翼已丰,不肯归还,这难道不过分吗? 至于关羽战败丧命,有人怪罪于东吴的背后捅刀,但其实仔细想想,关羽之死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刘备安排关羽驻守荆州,除了考虑到这里是军事战略要点,也因为关羽是蜀汉顶尖武将。 另外,荆州势力最大的麋氏家族还是刘备的亲家,可谓地位稳固,但经历了过关斩将和赤壁之战后,关羽变得愈发自负。 他对东吴越发轻蔑,违背了诸葛亮提出的联吴抗魏策略。 此外,他对刘备亲家的态度也十分刻薄。 在进攻樊城时,他甚至曾多次威胁刘备的亲家麋芳,结果却促使麋芳背叛关羽,投向东吴。 至于人们常说的东吴"小角色"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当年吕蒙伪装成商人突袭荆州,导致后来人们对商人的信誉产生了怀疑。 实际上,这在古代很常见。 春秋时期,晋国名将荀吴就曾假扮商人攻击鼓国,并将其消灭,因此,把罪名都推到吕蒙一个人身上并不公平。 说到"背刺"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把自己当作蜀汉的支持者,所以才对东吴突袭荆州的行为感到愤慨。 谈到"江东小角色"的标签,我们或许应该换个角度思考。 在那个动荡不安,尔虞我诈的年代,结盟或背叛都只是权力争斗中的常态,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我们无需用双重标准来评判此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