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危,病床前却空无一人,六个子女均未到场。弥留之际,他忍不住放声痛哭“报应啊,这都是我的报应。” 茅以升的祖父是镇江一位颇具威望的文人,曾创办过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报刊,父亲也是当地一位教书的秀才。 茅以升生而聪慧,7岁便已通读四书五经,年仅10岁那年,一个意外发生在茅以升的生命中,也成为他立志修桥的启蒙。 那年端午节,茅以升本要和镇里的孩子们一起去江边看龙舟赛,但那天他肚子不舒服,只能屈指待在家中,结果因人太挤,镇上的文德桥突然塌掉,导致许多看热闹的人掉进水中,死伤惨重。 得知这个消息,茅以升既庆幸自己逃过一劫,又为桥梁的质量问题感到疑惑和愤怒,一个10岁的孩子,就这样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造最牢固的桥梁,不再让任何人因此遭难。 从那以后,茅以升开始涉猎各类桥梁书籍,并四处观察不同形制的桥,悄悄积累专业知识,他坚信,只要努力学习,总有一天能实现心愿。 时光荏苒,转眼茅以升已到了17岁,正值思想活跃、开朗进取的年纪,按照当时的习俗,父母便开始为茅以升物色对象,让他早日成家,茅以升的母亲通过关系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千金— —戴传蕙,提亲一事迅速敲定。 1912年,17岁的茅以升和18岁的戴传蕙完婚,戴传蕙美貌温婉,两家门当户对,这桩婚事可谓天作之合。 新婚之夜,茅以升紧张中带着喜悦的心情,第一次拥吻美丽的新娘,尽管是包办婚姻,但两人的感情却如胶似漆,没过多久,戴传蕙即有了身孕,茅以升喜出望外,夫妻生活甜蜜美满。 1913年,长子茅于越出生在这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好景不长,孩子才出生一个月,茅以升便接到母校的Offer,要求他前往美国深造,儿子还在襁褓,茅以升心中不舍,但这是实现梦想的关键机会,他只能忍痛离开家人,踏上了异国留学之路。 在美国的三年里,茅以升刻苦求学,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硕士学位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桥梁专业的博士。 与此同时,遥远的家乡,戴传蕙独力承担起照顾婆婆和刚出生的孩子,同时还在妥帖地处理家务,她凭借自己的贤惠能力,将这个小家支撑得井井有条。 1916年,茅以升博士毕业回国,第一时间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家人,3岁的茅于越已经会说话走路了,但对这个突然出现的父亲却感到陌生,茅以升心中非常自责。 为弥补对妻子的亏欠,茅以升开始全身心投入家庭,两人的感情比往日更加深厚,戴传蕙相继又为茅以升生下2男3女。 茅以升工作忙碌之余,也从不间断对桥梁专业的钻研,1933年,他迎来人生中最伟大的工程——修建横跨钱塘江的公路大桥,这座桥极其复杂,水流湍急,要成功架桥难上加难,为了这个梦想,茅以升投入了全部心血。 艰巨的任务给茅以升带来了巨大压力,为完成修桥使命,他开始常年加班,经常是深更半夜才回家。戴传蕙为丈夫操劳的身影担忧不已。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飞机轰炸使工程进度受阻,戴传蕙整日提心吊胆,担心丈夫的安危,长期的思念与牵挂,终于让她出现了轻微抑郁的症状。 为不让茅以升分心,戴传蕙只能独自承受这份苦楚,她明白修桥是茅以升的事业与荣誉,自己唯有成为丈夫背后的支柱,终于,钱塘江大桥在1938年胜利建成通车,茅以升也从此在桥梁界扬名立万。 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茅以升接到调令,要求他到上海工作,与妻儿告别后,茅以升来到繁华的都市,没有了家人在身边,他开始感到空虚寂寞。 一位好友于是介绍年轻貌美的权桂云给茅以升认识,权桂云崇拜茅以升已久,两个寂寞的心灵,迅速产生了感情,1950年,权桂云为茅以升生下一个女儿。 与此同时,戴传蕙仍在家乡等待丈夫归来,直到一天,新的政策要求茅以升对自己的历史作出交代,他这才鼓起勇气向戴传蕙坦白自己在外的秘密,戴传蕙震惊之余,最终还是谅解了丈夫的过错。 为弥补对妻子的亏欠,茅以升回到家中,与权桂云断绝往来,然而这件事还是传到了儿女们的耳朵里。 1968年,疲于照料家庭的戴传蕙去世了,6个孩子认为这都是父亲所致,对他恨之入骨,尤其长子茅于越,发誓不原谅他的所作所为。 没想到,戴传蕙去世后,茅以升还要将权桂云母女接到身边生活,茅于越勃然大怒,痛斥父亲的自私,并和其他5兄弟姊妹断绝了与茅以升的联系,茅以升陷入两难,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1989年,病危的茅以升躺在床上,眼神寂寞地望着病房门口,等待着6个孩子的到来,然而他们谁也没有出现,茅以升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多年以后,回顾这位桥梁大师的一生,不禁唏嘘他在事业上高山仰止,感情路上却迷失自我,最终导致两个家庭支离破碎。 或许有人会说,茅以升的子女对这个老父亲太苛刻,可是兰因絮果,一切都只是他的选择,不过斯人已逝,感情的事情,也不是一两句对错就能说清的。 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