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向国家捐献30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的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留下了一张罕见照片。与传统的出家人不同,丹贝坚赞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佛门中人,除了研习佛法之外,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僧人。 丹贝坚赞这个名字,是西藏人民心中最牢固的信仰,丹贝坚赞原名黄正清,这位20世纪藏族历史上杰出的英雄儿女,不仅为家乡人民抗击军阀、建设家园作出巨大贡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藏汉民族团结的卓越典范。 7岁时,黄正清就进入新式学堂学习汉语,并对汉文略知一二,父亲宫布德主曾担任过“保正”官职,后来就以“黄保正”而闻名,家中还聘请了汉语私塾教师,让黄正清学习汉字和文化知识。 然而好景不长,9岁那年,家乡突发动荡,黄家遭到匪盗的洗劫,家产尽失,不得已,他们逃往深山老林,在树洞里避难三年。 为了维持生计,黄正清只能和家人沦为牧民,负责放牧羊群,在长时间的户外生活中,他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成了当地赛马比赛的佼佼者。 就在黄正清过上牧民生活之时,命运打开了新篇章,他的幼弟被认定为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样活佛的转世灵童,整个家族只得迁徙百里,来到拉卜楞寺,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来到拉卜楞寺,黄正清发现这里早已被军阀马家军控制,马家军来势汹汹,强占了拉卜楞寺,还废黜了原寺主,立马家心腹为傀儡,横征暴敛、残害百姓。黄正清亲眼目睹军阀的残暴所作所为,决心要为家乡百姓讨回公道。 1924年,21岁的黄正清联合藏民武装,义无反顾地发起反抗,他们与马家军展开了惨烈的战斗,血战三日三夜后,由于敌众我寡、寡不敌众,只能暂时撤退。 之后他又两次发起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为了复仇报复,马家军在藏区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抢掠,参与起义的藏民遭遇惨无人道的屠杀,黄正清目睹这一切,心如刀割。 正当黄正清痛苦而又绝望时,一位共产党员宣侠父为调查藏区动荡情况而来到拉卜楞,两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宣侠父上门拜访黄正清,向他详细讲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阔了他的思想视野。 在宣侠父的精心引导下,黄正清逐步与以冯玉祥为首的国民革命派联合,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经过几年奔走呼号,黄正清终于迫使马家军从拉卜楞撤军,解放了家乡。 此后,黄正清被正式任命为拉卜楞警备司令,实际掌控家乡政权,在他英明治理下,家乡恢复了生机,各民族和睦共处、经济日见繁荣。 正因为有了黄正清30余年的呕心沥血守护,拉卜楞才得以成为西北藏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人尊黄正清为“拉卜楞的守护神”。 在抗日最艰难的时刻,马家军不愿加入抗日统一阵线,继续笼络藏区,蚕食着西北边疆,而黄正清则积极发动藏民投身抗日运动,号召民众为前线捐赠军需物资,鼓舞士气。 1940年春,日军全面占领了华北平原,国军节节败退,抗战形势严峻,为响应蒋介石发起的“航空周”捐赠飞机号召,黄正清发起了“拉卜楞致敬团”,向国民政府献上了购买30架飞机的巨额款项。 为此,他不惜交出了几乎全部的家产,这一壮举震撼全国,老蒋对黄正清的爱国热情表示赞赏,亲自接见了致敬团成员,并授予黄正清“陆军少将参议”军衔以示褒奖。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黄正清的善举鼓舞了国人士气,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正爱国者的气节与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在解放战争时期,马家军试图笼络黄正清,让其阻挠解放军进攻,而黄正清早已看清国民党腐败的本质,他主动联系解放军,毅然决定起义响应,为西北的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他说,共产党才是真正解放藏族的利剑。 1949年9月,黄正清高举起义大旗,组织两万多藏族同胞热烈欢迎解放军,他当即被任命为甘南军分区司令,开始了在新中国的崭新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发挥统战作用,协调民族关系,化解地区矛盾,维护各族人民大团结。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新时期藏汉团结的杰出典范。 1955年,黄正清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以表彰他在革命与建设中的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后,年近古稀的黄正清继续在政治协商、民族团结等领域贡献才智,为区域发展建言献策。 1997年,他在拉卜楞寺安详离世,享年95岁,至此这位20世纪藏族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完成了他传奇的人生历程。 黄正清经历了一个人世间最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他从战乱避难,到抗击军阀、建设家乡、抗日捐机、起义解放,一生波澜壮阔,而其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大义始终如一。 他是20世纪藏族英雄儿女的杰出代表,用自己的人生践行着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崇高理想,黄正清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在乱世中改变命运,唤醒民族自豪感,创造传奇。他的爱国奉献和民族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后人的心间,成为传世的精神寄托。 (信息来源:中国西藏网《成佛与降魔:五世嘉木样活佛捐30架飞机杀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