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水晶棺里很多年的毛主席,如今看上去也还是和睡着了一般安详。这个特制的水晶棺不仅可以保持遗体的状态,还能够抵抗八级地震,其纯度达到了99.9999%,至今已经无法复刻。那么这样一座水晶棺,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失去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一噩耗瞬间传遍大江南北,亿万人民陷入了深重的悲痛之中,尤其是最亲近毛主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难以自拔,悲恸万分。 面对伟人的离世,人民群众自发提出请求,希望能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下来,广大人民衷心盼望毛主席能够就这样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象征。 经过认真研究,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同意永久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同时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中心位置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并在其中放置毛主席的水晶棺,让全国人民可以亲自前来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这无疑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会后中央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由中央高级领导亲自坐镇,以极大的政治责任感投入这项工作。 任务紧迫,小组决定在9月11日至18日举行为期一周的吊唁仪式,让广大人民群众表达哀悼之情,仅仅一天的时间,他们就必须想方设法制作出可以短时间保存遗体的棺材。 首先,小组请来了医学专家进行遗体防腐处理,通过注射药物抽干血液,可以暂时防止细菌作用,延缓遗体的腐败,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一具科学的外在环境来配合保存。 此时,北京唯一的一家有机玻璃厂挺身而出,全厂工人不眠不休加班加点,用特殊技术粘合短板,在天亮前赶工成功,制作出一口有机玻璃棺材,尽管只具备过渡性质,但它为毛主席的遗体争取了宝贵的保存时间。 9月11日,盛大的吊唁仪式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接下来一周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民自发前来悼念毛主席,现场哀声不绝,遗体前总是人头攒动,队伍绵延几公里。 然而数万人的呼吸也带来了棺材内温度升高的问题,有机玻璃棺对温度敏感度较高,必须保持在6-7°C,而人群的鼎沸使室内温度一度超过15°C,棺内也跟着飙升至13°C左右,这已经严重超出标准范围。 为解决这一难题,各大制冷企业的专家日夜调配设备进行降温,通过运用多种降温手段,终于将棺内温度控制在稳定的7-8°C,保证了遗体的保存。 尽管有机玻璃棺发挥了重要过渡作用,但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还存在诸多隐患,会议决定,必须尽快研制一口具有更强防腐和稳定性的水晶棺来永久保存遗体。 1976年10月,中央正式下达了编号为“769”的高度保密计划,要求在一年时间内研制完成这口具有防腐和防震功能的水晶棺,韩伯平被任命为总指挥,北京玻璃总厂、国家材料局等部门的人才云集,共同承担起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制作水晶棺可谓困难重重。其中两个主要难点: 一是如何制造出超高纯度的水晶材料,水晶棺需要用到质量上乘的一级水晶,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二是如何消除水晶板上重复的图像,水晶板非常厚,光线会在内部产生折射,导致看到重复的影像。这在表达效果上存在很大问题。 获得高纯水晶原料是此次工程的第一道坎,技术人员决定以我国“水晶之乡”苏州的东海水晶作为主要来源,当得知水晶会用于毛主席水晶棺时,东海的矿工们争相请缨开采水晶原石,誓要为伟人出一份力。 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35吨极为珍贵的原石被运往北京,进入2000°C的高温熔炼。在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熔制出多块符合标准的大型水晶板,其纯度高达99.9999%,堪称奇迹。 如果直接拼接水晶板,由于水晶厚度及折射效应,会在棺内产生严重的图像重复,这在表达上存在很大问题,为消除重影,设计人员经过长时间思考,终于想到在水晶内侧镀上多层薄膜的创新方法。 我国第一台真空镀膜机研制成功后,重新镀膜的水晶板重影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至此制作水晶棺的两大难题突破完成。 1977年9月,这口世界独一无二的高科技水晶棺终于在众志成城下诞生,它不仅具备防腐、防潮、防震等多重功能,重要的是水晶纯度高达99.9999%,堪称奇迹,遗体的装载工作在绝对保密中进行。 1977年9月9日,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开馆典礼,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一时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万千中华儿女涌入这里,前来缅怀伟人。 当人们在水晶棺前静静驻足时,毛主席的面容是那样的红润、生动,仿佛只是安详地入睡了,这得益于设计者的巧思——利用光学技术,恢复了毛主席生前的仪容,人们为之动容,由衷感谢每一个默默奉献的参与者。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每当人们来到纪念堂,注视着那张熟悉的面容,依然会从心底涌起对这位开国领袖的景仰与怀念之情。 毛主席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我们要传承他的遗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铸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