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到山东视察后,看到一地委副书记,但在得知他的职务后,毛主席竟问他:“你有没有贪污过?”毛主席为什么要问这么犀利的问题,这位地委书记又是如何回答的。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故事? 1955年11月1日,时针缓缓走过21时25分,毛泽东正准备离开北京,前往风景秀丽的杭州。 当夜晚的寂静笼罩大地,列车在轨道上穿行,周围一片沉寂。 11月2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耀大地时,专列已经途经了历史悠久的德州,时间刚好是凌晨6时58分。 德州,这个地方对于毛泽东而言,或许只是中国广阔地图上的一个小点,但此刻,它成为了他思考与行动的关键地点。 专列在德州停留了整整一小时,这短暂的停留,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小时里,毛泽东与德州地区委员会的书记朱永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当列车缓缓停稳在德州车站,车厢门缓缓打开,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从车上走下来。他的出现在车站上引起了一阵微妙的波动,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因他的到来而变得紧张起来。这位男子,后来才被人们知晓,是名为叶子龙的同志。 在站台上,朱永顺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安,迎向这位突然到来的中年男子。 叶子龙的目光扫视着他,然后开口询问:“你是德州地委负责人朱永顺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叶子龙简洁而坚定地邀请他上车,透露出将要见到的是一位“中央领导同志”。 朱永顺的心头一震,随着叶子龙的步伐走进车厢,脑海中充满了疑惑和激动。 当被告知即将见到的是“毛主席”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中涌现出难以置信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不真实的梦境之中。 进入车厢的会客室,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简约而庄重。室内的方桌上铺着洁白的台布,桌面上摆放着整齐的白纸和一束削尖的铅笔,以及一筒中华牌香烟和火柴。南北两面各放着一把软椅,透露出一种低调的气息。 叶子龙示意朱永顺坐在南面的椅子上,同时告诉他,主席很快就会来。在这个充满紧张气氛的等待中,朱永顺的心跳加速,思绪万千。 经过了四五分钟充满期待的等待,车厢会客室的北门缓缓开启,毛泽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然起敬的气氛,朱永顺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和激动。他急忙迈步上前,与毛主席紧紧握手。 毛泽东的目光落在朱永顺身上,注意到他穿着的棉大衣。 他温和地建议:“车里热,把大衣脱下来,走时再穿上。”朱永顺被这份关怀深深触动,赶忙脱下大衣,并按照主席的指示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毛泽东随后也在北面的椅子上坐下,整个场景充满了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氛围。 毛泽东从桌上拿起一支香烟,递向朱永顺,却得知他不吸烟。 于是,主席便自己点燃了一支,烟雾在空中缭绕,毛泽东的目光温和而慈祥,他询问朱永顺的名字。 得知他叫“朱永顺”后,主席又细心地追问:“是永远的永,顺利的顺吗?”朱永顺的回答得到了肯定,主席随即拿起铅笔,赞扬道:“名字不错,永远顺利。”并在白纸上记下了他的名字。 随着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毛泽东接着询问朱永顺的工作情况。当得知他是地委第一副书记,已在此岗位上工作多年时,主席的脸上显露出一丝欣赏。 接着,他放下铅笔,继续询问朱永顺的家乡和在地区的工作经历,朱永顺提到他来自山东寿光,这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 主席对寿光的位置表示好奇,并建议朱永顺查阅县志以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他还提到自己对县志的喜爱,以及在过去的战争时期,县志为他提供了许多宝贵信息。 在交谈中,毛泽东还提到了一个名叫王芸生的老同志,询问他是否也是寿光人。 朱永顺证实了这一点,并提到王芸生曾参加过主席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随后,毛泽东询问朱永顺的年龄,得知他只有34岁时,主席带着风趣地笑称他为“青年团!娃娃,娃娃!” 毛泽东的语气突然转变,他直截了当地问道:“永顺,你有没有贪污过?”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朱永顺瞬间感到意外和紧张。 朱永顺愣了一下,他的心跳加速,脑海中闪过自己在岗位上的种种经历。 他立刻回答说自己没有贪污,强调自己始终致力于为人民服务,永远不会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和诚挚。 毛泽东注意到了朱永顺的紧张反应,他轻轻地拍了拍朱永顺的肩膀,以示安慰和肯定。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钟的指针已经悄然指向了8点半。 就在这时,叶子龙轻声步入会客室,他的到来打破了会客室内的静谧。 叶子龙小心翼翼地走向毛泽东,询问是否应该按计划启动列车。毛泽东微微点头,表示同意,然后他转向朱永顺,温和地说:“今天是不是谈到这里?” 朱永顺听到这话,立刻站了起来,他的心情既是满足又是不舍。这次与毛泽东的交流,对他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他走向毛泽东,两人再次紧紧握手告别,在这个握手中,朱永顺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和鼓励,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