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请您为伟大的女科学家陈薇少将停留1秒钟!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铸盾的巾帼英雄。

请您为伟大的女科学家陈薇少将停留1秒钟!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铸盾的巾帼英雄。她是SARS、埃博拉的先驱者、“新冠疫苗”研发者。她32年一直与“病毒为伍与“疫”同行,她是最美的逆行者。 1966年,陈薇出生于浙江兰溪一个普通家庭,幼时的她活泼开朗,成绩优异,尤其喜欢文学课,课余时间总是泡在图书馆,广泛阅读名著原文,青春期的陈薇酷爱文学创作,时常向校刊投稿散文诗词,展现出对文学的热情。 1982年,陈薇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大学时代的她依然活跃在文学社团,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二那年,陈薇当选化工系学生会主席,开始展现组织和领导能力。同时,理工科目的学习也未曾放松,四年努力后,陈薇以班级之最的成绩毕业,获得了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 1986年,陈薇来到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里聚集了国内顶尖的科研资源与人才,陈薇选择继续从事化工专业学习,并展开科研工作。 学业之余,她也热衷参加社团活动,如加入校园服务团队,成为大学生食堂的第一批女服务员。这使她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两年后的1988年,陈薇顺利获得清华大学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本已准备好加入南方一所著名生物公司就职的她,却在毕业前夕遇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次为老师购买实验设备的经历,让陈薇走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那里先进的科研资源与设备深深吸引了这颗热爱探索的心。 陈薇陷入了自己第一场深刻的思想斗争中,朋友和家人大多不理解她的选择,觉得放弃高薪offer进入军营简直是在“埋没自己”。 但陈薇经过认真思考,最终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破格参军,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 参军后,陈薇进入微生物学专业学习,攻读博士学位,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女生,在科研中展现出坚持不懈的毅力与无畏担当。 她选择病毒作为研究方向,像是炭疽杆菌、鼠疫、埃博拉等对人类极为危险的病原体,都成为她的研究对象,陈薇在实验室里勤勤恳恳地进行着科学探索,面对失败和挫折也从未气馁。 1998年,32岁的陈薇终于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当了母亲,然而她只休息了一个月就重返实验室,重新投入科研工作中,现实中的种种压力与考验并未阻碍陈薇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她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2003年,SARS病毒在多个城市爆发,疫情严重。,带队采集样本期间,陈薇以身试险,与病毒零距离作战,她白天进入高危实验室工作,晚上回到酒店彻夜分离病毒。所有时间都耗在与病毒的殊死博弈中,最终陈薇带队在全国首先成功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使研制疫苗成为可能。 紧接着,陈薇承担起研制预防病毒疫苗的重任,为赶在病毒扩散前研制出疫苗,她连续多日几乎寸步不离实验室,与同事超负荷工作,防护设备匮乏的条件下,陈薇只能依靠现有装备,在高危工作环境里与病毒进行殊死抗争。 她全力以赴,终于研制成功重组人干扰素喷雾剂,为上万医护人员的防护作出重大贡献,获得全国褒奖。 五年后,汶川大地震发生,陈薇再次毅然决定奔赴一线开展防疫工作,保障灾区人民健康,之后,在北京奥运会上,她带领专家小组负责核生化等事件的安保工作,成功处置多起危机事件,确保赛事顺利举行。 到2014年,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埃博拉疫情,当其他人还在惊恐疑惑之时,陈薇已经将研究重心置于这种最致命的病毒之上,果然,她的敏锐预判非常正确。 通过8年来的潜心攻关,陈薇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抗埃博拉病毒疫苗,填补了国家的科技短板,这不仅拯救了非洲国家的生命,也使中国疫苗研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57岁的陈薇再次奋勇前行,2020年初,她不顾个人安危带队来到武汉抗疫第一线,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陈薇团队迅速研制出病毒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大大缩短检测时间,使病人可以及时隔离治疗,她还在一线医院观察情况,发现血浆治疗的重要性,立刻呼吁康复患者捐献血浆,支持疫苗研发。 三十年如一日地与病毒奋战,陈薇无怨无悔地践行着一名军人科学家的担当。每一次选择,她都义无反顾地奔赴最需要的地方,只为守护普通人的生命健康。 陈薇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一名优秀女性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她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