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联络员陈宏叛变,敌人利用陈宏,诱骗陈毅下山,陈毅不知情。下山时,陈毅因口渴向少妇讨水喝,少妇一句话,竟救了他一命! 1934年10月,在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中,红军遭遇惨败,被迫开始长征,这次失败,直接导致红军丢失了在江西艰苦经营多年的苏区,放弃苏区无疑是艰难的选择,那里孕育了红军的血与肉,也积累了革命的宝贵经验。 但是面对敌人全线进攻的严峻形势,保存实力才是当务之急,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做出长征的历史性决定,一方面巩固主力,争取在陕北会师;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放弃苏区,必须派人留守,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在这个人选上,中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陈毅,陈毅生性刚毅,在过去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更关键的是,他右胯骨中弹,行动严重不便,无法跟随主力长征,留下来开展游击,也是对他最合适的安排。 当陈毅得知中央的决定时,内心无比激动,这无疑是一次殊死博弈,能否在敌众我寡的境况下支撑到长征胜利,完全是未知数,但陈毅没有丝毫犹豫,只要是组织安排,他一定会完成。 1935年初,陈毅来到苏区,开始领导残余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此时的敌我力量对比已是悬殊到极点,陈毅手下仅剩区区三万之众,而蒋介石却调集了30多万大军,誓要一举歼灭红军游击队。 面对巨大的压力,陈毅毫无惧色,他与副手项英带领部队,在敌军铺天盖地的“清剿”中转进,变幻位置,以运动战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物资匮乏,衣食不足,但陈毅与红军战士们都没有退缩和投降的念头。 每当部队遭遇困境,陈毅总会身先士卒,吃野菜果腹,忍受疾病饥饿的痛苦,他那坚忍不拔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战士,使他们在绝境中仍然充满斗志,陈毅时刻告诫红军,只有在敌强我弱的境地求生存,才能在机缘来时转危为安。 就在1936年,正当陈毅带领红军在敌后苦苦支撑之时,西安事变却为他减轻了压力,蒋介石被扣押在西安,国民党的军队暂停了对苏区的进攻,这对陈毅而言无疑是一个大好机会。 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很快获救后,对苏区的压制又再度升级,尤其是在南方,针对陈毅的军事进攻更为疯狂,陈毅意识到,局势又陷入了绝境,唯有再次凭借智慧化险为夷。 整整3年时间里,陈毅和部下在泥泞穿行,在荆棘奔波,与敌人周旋于万千山河之间。看着红军残部节节败退,而又在每一次危急时刻化险为夷,陈毅心中对胜利的信念被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断钢砺磨练。 1936年,在叛徒陈宏的设计下,陈毅差点落入敌手,当时被抓的陈宏给陈毅传去消息,信件表明有特派员要与他在联络点糖铺会面,陈毅在下山途中,警卫指着一户人家对陈毅说,这就是陈宏的家,陈毅正口干舌燥,便提议进去找陈宏要口水喝,门内只有陈宏的妻子,陈毅解释来意后,妻子拿来水与两人。 警卫去了茅房,陈毅独自等待陈宏归来,这时他随口问起陈宏去了哪里。妻子带着浓厚乡音答道:“好像是上‘团部’了。” 当时的陈毅把听团部成了“糖铺”,还以为妻子在说“广启安”糖铺,瞬间,他起了疑心——陈宏不该向家人透露联络站“广启安”糖铺的存在,再加上,妻子的口音过于浓重,与陈宏本人不同。 警卫回来后,陈毅决定先去“广启安”糖铺探个究竟,那里空无一人,陈毅觉得蹊跷,四处打听才知道,糖铺换了个态度恶劣的新老板,大家都不去光顾了。 陈毅立刻意识到不对——新老板行事太招摇,一点不像地下党员,而陈宏也未曾提起糖铺更换人手的事,陈毅认定陈宏可能叛变了,于是,他决定放弃会面,立即离开县城。 1937年,在艰难困苦的斗争后,陈毅等人终于等来了最黑暗时刻后的曙光——七七事变爆发,国民政府军被迫北上对日作战,陈毅在苏区的殊死反击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在整整3年时间里,陈毅始终与困难作伴,与绝境为友,就是这样顽强不屈的精神,让他在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正是有了陈毅他们前仆后继的牺牲奉献,今天的我们才能过上这样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也正因如此,他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都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