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汉初因为中央政权不够强大的缘故,不得不采取封建政策,建立与中央分庭抗礼的诸侯王国

汉初因为中央政权不够强大的缘故,不得不采取封建政策,建立与中央分庭抗礼的诸侯王国及由中央直属的侯国。异姓与同姓诸侯王国与中央所属汉郡在地理上的对立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地理格局。诸侯王国并没有形成五服制那样包围着甸服的侯服,而是占去大约汉初的一半疆域,并与汉郡形成东西对立的态势。这种形势自然不利于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汉文帝、景帝与武帝三朝,相继采取了众建诸侯、削藩与推恩的手段,使诸侯王国占据整个东部地区的政治局面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首先是通过诸侯王国数目的增加使各王国的封域相对缩小。高帝年间的诸侯王国都地跨连城,拥有数郡之地。所谓“众建诸侯”就是将一国分为数国,如齐国分为六国、赵国分为四国,表面上是公平了,在原来只传嫡长的诸侯王外,让其兄弟也都平等地成为诸侯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少其力”,即使每一新封王国的封域至多只有原来该国的一郡之地而已。高帝末年只有十个诸侯王国,到景帝时期竟达二十余国,有的王国甚至只有汉初王国所属一郡的二分或三分之一地。 其次是削夺诸侯王国的支郡。因为有的诸侯王没有兄弟,无由“众建”,就强行采取削藩的办法,以某一罪名削去诸侯王国的支郡,而使其领地只余一郡。 第三是利用推恩的办法,使这剩下的一郡之地不断割出一县或一乡之地建立王子侯国,以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子侯,并将这些被封的王子侯国划归其相邻的汉郡。这样一来,到汉末许多诸侯王国就只剩数县之地了。 诸侯王国封域被削夺,直接体现在地理空间的缩小,同时又间接反映在人口数量与兵源的减少、财力的削弱方面;与此同时,汉郡的数目与领域不断增大,到西汉中期,中央集权势力已经大大超过诸侯王国潜在的割据势力。而且还有另一种地理上的变化:在汉初,十个诸侯王国封域连成一片的格局,到景帝初年已成为插花局面,亦即在诸侯王国之间已经插着许多汉郡,政治地理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所以景帝三年虽有吴楚七国之乱,但这一中国历史上首次地方对中央的叛乱很快就被敉平,主要原因就是这七国的封域已经很小,而且在地域上并不连成一片,其实力不足以颠覆中央政权。所以西汉一代诸侯王国的变迁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地理变迁的一个绝好的实例。 #记录我的2024#、#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