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狙击战63军伤亡惨重,战后傅崇碧军长昏迷了4天4夜。师长蔡长元去世的时候,从骨灰里拣出豆粒大小的弹片11片。 1951年5月,朝鲜战争进入白热化的第五次战役,经过前四次的拉锯消耗,志愿军已伤亡惨重,后勤物资也濒临断绝,无奈之下,彭德怀决定主动缩短前线,命令所有部队开始后撤,返回三八线以北进行整补。 然而这一举动立即招来李奇微的疯狂反扑,联军司令官意识到我军正是弱势之时,倾巢出动4个军13个师,约20万大军和大量重炮、坦克,对志愿军残部展开猛烈追击,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趁虚而入,将志愿军主力一次过全歼于三八线以南。 在追兵与退路之间,这场生死攸关的决战很快就汇聚到一个地方——铁原,这里是志愿军后方的重要补给中心,也是北撤路线上的关键枢纽点,一旦丢失铁原,整个北撤计划就难免出错,前线部队也将群龙无首,立即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两军司令官都清楚这一点,李奇微必须先夺下铁原,然后构筑工事,阻断我军退路,而彭德怀也必须死守这里15天,掩护其他部队完成转移,当下他选择令63军殿后,与敌人进行垓下之战。 这对63军士兵而言,无疑是一次凶险异常的使命,他们刚从血战一线抽调回来整编,额头的火药味还没有散去,可有生力量已经所剩无多,防守25公里宽阵地的仅有2.5万人,配备不足200门火炮,而对面则是英美联军5万大军,重炮数量高达1600门。 然而我军官兵没有丝毫畏惧,只是默默点头,开始了最后一场拼死战斗。 1951年6月1日清晨,189师在阵地上迎来首轮战火洗礼,敌军先是猛烈轰炸轰击,然后大批坦克在炮兵的掩护下疯狂向我军防线冲锋,蔡长元非常清楚,正面硬拼注定以败北告终。于是他决定改变思路,采用新的防守方式。 蔡长元将手下9400名战士分散到25公里防线上的各个战术点,让美英联军无处下手,进攻受阻,这就像在阵地上打进无数根钉子,令敌人的每个行动都变得艰难无比。 在后续三天激战中,189师的小股部队与敌人你死我活肉搏厮杀,所有将士们们充分发挥主动精神,与敌人在近距离进行胶着战,虽然我军伤亡也很严重,但始终没有人选择后撤,这为志愿军的总体计划赢得宝贵时间。 6月4日开始,188师接替189师开始防守任务,师长张英辉看到地形后立即提出新的作战设想,他利用现有壕沟和地下通道进行改造,将它们打通连成体系,变成互相支援的防御工事,身处其中,敌人的车辆装甲一旦掉进战壕,就再难有翻身之力。 与此同时,张英辉还抽调部分战士打游击,他们分散隐蔽,在战壕外围以伏击战术骚扰联军的推进。美英联军步步为营,被这些散兵游勇牵扯住手脚,推进再次陷入停滞。 188师与联军在铁原外围打了数日惨烈战斗,我军死守每一寸阵地,尽管伤亡也在不住增加,还是为北撤部队争取到宝贵的转移窗口期。 两个月后,轮到187师开始防守作战,与此同时,联军经过重新整编,似乎正蓄势准备发动猛攻,187师师长徐信判断形势危急,我军必须主动出击,于是孤注一掷,开始执行他的计策。 徐信迅速调集了63军所有的火炮兵力,对准联军防线展开密集轰击,紧接着,趁美英军队还处在混乱状态,立即命令步兵和先遣部队发动猛烈攻势,这出人意料的举动立即奏效,敌人防线被我军突破,士气也受到重创。 通过这次反击,187师为石破天惊,成功夺取战场主动权,尽管也付出惨重伤亡,但胜在歼灭敌人,完成防守使命。 在长达半个月的惨烈战斗后,63军最终守住了铁原要塞,美英联军尽管拥有更为先进强大的武器装备,但仍无法突破这道防线,而我军则是以两万多人的牺牲损失,换取整个后方部队的北撤。 当傅崇碧在医院苏醒时,第一句话就是请求兵员补给,这一反应充分体现出63军在此役的苦战与奋勇,也让李奇微意识到,他们战败已是在所难免。 最终在志愿军63军的顽强死守下,联军的围攻计划宣告失败,志愿军主力成功转移到三八线以北,重新构建防线。 铁原阻击战,我63军2万4000余战士,伤亡2万余,杀敌2万余!此战,打出了志愿军的赫赫威名,我63军战士以血肉长城一战封神,成就轻步兵之王的神话! 在此缅怀所有战中英勇献身、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