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茅台院士!烟草院士!可笑的是,我国半导体真正的专家李爱珍,曾经四次申请中国院士却被拒绝。但是2007年,被评为了美国院士,大家开始质疑她对祖国的忠诚度,但是她的回答让大家意想不到! 1936年冬,李爱珍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李爱珍从小就展现出聪慧好学的天赋,那时候我国抗日战争悄然展开,李爱珍的父母选择带着她逃往当时中立的菲律宾,父母经常给她讲抗战故事,说中国要富强,就不能总是依赖别国的科技。 “我们的科技要自主创新,才能站起来。”父母的话语激起了李爱珍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成为她内心追求的动力。 20世纪50年代,17岁的李爱珍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说来奇怪,这时候的李爱珍对半导体行业还一无所知,她只是本着好奇心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选择了这个专业。 大学四年,李爱珍潜心于实验和探索,成为一个出色的化学人才,毕业后她进入了上海冶金研究所,成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 记忆回到20世纪80年代,这十几载里,李爱珍已在冶金所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中层科研人员,但此时中国半导体行业面临西方技术封锁,设备和材料等方面均显落后,当时38岁的李爱珍看在眼里,毅然决定转行,选择半导体行业来实践自己的科研理想。 起初,李爱珍并不擅长半导体,甚至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是她并不气馁,白天李爱珍还要管理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晚上就通宵达旦地看专业书籍,经常忘我工作到凌晨,同事们都为她这种勤奋的精神所折服。 摸索了几年后,李爱珍的半导体造诣已臻大成,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半导体技术,她选择出国深造,起初她遭到单位强烈阻挠,毕竟考虑到她的父母是菲律宾侨民,但是李爱珍没有退缩,以赴美深造半导体技术为由,执意出国发展。 机缘巧合之下,李爱珍作为访问学者被匹兹堡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系录取,在这个两年的深造期里,李爱珍如获至宝,跟随布拉德教授等多位半导体大师学习,对先进技术了如指掌。 有一次布拉德教授详细剖析一项核心技术,李爱珍听得入迷,直到手中的笔耗尽墨水也浑然未觉。 学习期间,美国多家公司见她天资过人,开出高薪条件想要挽留李爱珍,但是李爱珍毫不动摇,坚持计划回国发展半导体产业,同事们为她这份赤子之心的报国情怀而深深敬佩。 1989年,53岁的李爱珍带着两年的学习成果归国,马不停蹄投入研发工作,她与团队共同攻关,终于在当年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束外延生长设备,这一设备的问世,使中国终于突破长达30年的国外技术封锁,让李爱珍也成为半导体界的新星。 十多年后的某个凌晨,实验室里仍灯火通明,李爱珍的团队终于完成了新型半导体量子激光器的研制,这也是亚洲地区的首台该类型设备。 当李爱珍看到硕果的那一刻,心中激动难以言表,面带微笑,泪水止不住地划过脸庞,这两项成果的问世,将中国半导体产业推上新台阶,也使李爱珍的名字在业内闪耀夺目。 然而令业界不解的是,在此期间李爱珍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屡遭失败,有评论认为,评选标准似乎过于看重论文和奖项数量,而没有充分考量她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这也让外界对中科院的评选机制产生了广泛的质疑。 2007年,李爱珍在国内功败垂成的情况下,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这一荣誉让她在国际上收获认可,但也进一步凸显她在国内科技评价体系的遭遇。 李爱珍对此虽有不解,但她没有公开回应任何有关这一事件的问题,她始终淡定从容,继续投入半导体行业数十载如一日的科研工作中。 如今,88岁的李爱珍依然在多个研究机构任职,为培养年轻科研人才而奔波劳碌。当年植入半导体行业的心血终于开花结果,她也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人和旗帜。 尽管年事已高,但李爱珍内心的科研热情还是当年的模样。她常常告诉年轻人,科研之于她,就像生命中一部分不可或缺的存在。 也正因有了这样一批老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奉献,中国的科技才得以在艰难条件下茁壮成长,开启更加灿烂的发展前景。 (信源:新华网:中国两位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