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相信文品等于人品,明白这一点,才会少些幻灭感”,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一直以来,咱们听到的都是文品即人品,对此深信不疑。可是当我们越了解一些人物,越从心里骂一句,这人怎么这样! 比如说郭沫若吧,咱们上学时,学过他的《天狗》,“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还有《凤凰涅槃》里写的“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它”,当时我们都被告诉,郭沫若的诗歌热烈奔放,是时代的最强音。 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郭沫若是史学家,考古学家等等,总之,他是一位牛人。 可是如果以他的文学作品来定格他的人品,貌似就偏颇了,他的感情史真是让人碎三观。 发妻张琼华为他独守空房68年; 一个日本富家女子,向来十指不沾阳春水,却为了他,离家出走,做工挣钱,后来为郭沫若生了五个孩子。可是郭沫若回国时,却只身回来,扔下妻儿,不管不问。后来该女子到中国找到郭沫若,看到他成家,只能含泪带着孩子离开,终生未再嫁。 在日本期间,郭沫若在有家有室的情形下,依然去追求女记者于立忱。后来于立忱自杀了,在谢婉莹《于立忱之死》一文写到, “于立忱曾说,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 后来郭沫若还有一次婚姻,那就是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郭沫若至死都没有告诉于立群自己和她的姐姐有过一段情史。 当于立群看到郭沫若和姐姐的来往信件,也心有愧意,自杀而去。 不得不说,郭沫若的情史真不咋滴,他的儿子郭博说,“对于家庭,他是个罪人”。 除了郭沫若,文坛、画坛等艺术圈,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戴锦华教授的这句“文品不等于人品”一点没毛病。 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文人或做艺术的,只是喜欢他的作品,这就够了,千万别想着说,这人也定是如他的作品那般,但凡你多了解他一点,那种美好都会消失。 反过来说,我们所谓的坏蛋恶人,也未必都那么恶劣,人的善恶都是具体环境下的行为选择,不是至善至恶。 你还知道哪些人“文品不等于人品”?你觉得为什么文坛画坛这些名人,会如此多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