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荡荡的地球:全球人口下降的冲击》[插图]一书中,作者布里克(Bricker)和伊比特森(Ibbitson)认为低出生率情境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马诺吉·普拉丹(Manoj Pradhan)在他们的著作《人口大逆转:老龄化、不平等与通胀》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在我看来,这些书中关于城市化和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导致人均生育率大幅下降的推理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低出生率情境假设女性比预测的中等出生率少生0.5个孩子。这意味着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而不是97亿,之后这个数量会下降。 对中国来说,这个下降的幅度可能是巨大的。 布里克和伊比特森表示:“到2100年,中国人口将下降到7.54亿左右,中国人口可能会减少近一半。”对联合国关于德国人口的预测也持有不同的意见。 在我看来,2050年德国人口将达到9300万,而不是联合国预测的8000万。自2014年以来,德国人口数量已经增加了200万。如果每年因移民而继续增加30万人,那么到2050年德国最终将拥有9300万人口。 无论如何,世界人口将不断增长并且重心将继续向非洲和亚太地区转移。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将大相径庭。#阅读书籍分享# #每日社会学思考# #今日书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