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黄执中这段辩论震撼到了。 在看新国辩,黄执中要论证的是“人终将不孤独”。他先
被黄执中这段辩论震撼到了。
在看新国辩,黄执中要论证的是“人终将不孤独”。他先问大家:“你们有没有想过,最容易感到孤独的人是哪一个年龄层啊?”一般大家提到这个问题,想到的都是老人嘛,但其实不是。
“BBC在2018年做过一个叫孤独实验的调查,从全世界找了五万五千人参与,研究显示,会感到孤独的人当中将近一半都是16-24岁的年轻人。
“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年轻人来说,孤独是一种自恋的刚需。”
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
执中学长解释:“我没有要嘲笑的意思,年轻人嘛,他那个年龄层自我意识刚开始觉醒,他开始想要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不一样,而这种孤独其实是一个慢慢在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自恋会慢慢戳破,我们会慢慢发掘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你的想法、你的轻狂会慢慢收回来,而在那一刻,你才会跟别人产生联结。
“人类的角度也是这样。近代人类史上有三次自恋创伤,分别是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哥白尼告诉你,我们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告诉你,我们并不是上帝的造物;弗洛伊德告诉你,人其实不是按照你引以为傲的理性来思考,而是潜意识驱动了你大部分的行为。曾经我们觉得人类独一无二,我们觉得我们是宇宙的中心,好自恋,可是也好孤独。
“而现在你了解了浩瀚星河,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存在;天地众生,我们都有跟它产生共鸣的基础。你不是唯一的,我们都一样。
“我们人世间所有的分享、表达、创作,就像是我们投向世间的一个漂流瓶。它在什么时候会被捡到?不知道,可是我们相信它终将会被另一个人捡到。捡到漂流瓶的人看懂了漂流瓶里的话,那他不孤独,我也不孤独,我们建立了联结。”
我想到当年明月有一段采访,他说他上学时不善交友,做什么事情都是独来独往的。他经常晚自习看书看到晚上十一点钟,那时候没有人了,教室里没有人,路上也没有人,他只能听到他自己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