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多少钱都不卖!”1999年,美国通用公司想花200万美元,购买中国一小县城的两台老掉牙机器,没想到竟却被中国一口回绝了。原来这是他们在1942年制造,飞越喜马拉雅山后运到中国的,已经运行了整整60年! 虽然1999年的美国通用公司被拒绝的事件令人意外,但背后却隐藏着两台老式机器的故事。这两台机器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的一个小县城提供电力,从1942年开始一直默默地工作至今。 这两台机器见证了中国经历的艰难岁月,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非凡的意义。无论面对何种利益诱惑,它们都不会离开中国。 1937年全面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以确保安全,许多学校和工厂也随之转移到西南地区,以避免战火的破坏。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位于广东的一家重要制造局,后来发展成为第四十一兵工厂,也被迫西迁到贵州省桐梓县的一个天然溶洞——天门洞。这个溶洞为工厂提供了隐蔽的环境,使其能够继续生产军事装备和供应线。 这个大型溶洞不仅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庇护所,还在战时成为了兵工厂的生产基地。兵工厂以“桐业公司”为名,生产了许多重要的军事物资,诸如中正步枪、捷克轻机枪等,为前线的士兵们送去了生命的保障。 不仅如此,工厂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洞穴内安装了照明、通风、消防等设备,甚至在洞中设置了几达千米的生产线。 随着战争的延续,工厂的动力来源逐渐成为一个难题。依赖柴油发电机组维持生产的局面开始变得不可靠,因为柴油资源的紧缺时常导致电厂停工,进而影响到整个工厂的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厂长钟道锠果断决定利用天门河丰富的水资源建造一座水电站。他获得了重庆兵工署的支持,并聘请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陈祖东教授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和施工。 桐梓县的猫跳坑溶洞是水电站选址的理想地点,因为那里的水流湍急,且有茂密的林木遮蔽,非常适合建设水电站。 尽管溶洞内部空间有限,无法容纳大型水电设备,但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挖掘和扩建,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三千多名民工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用他们的汗水和坚持换来了希望的曙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水电站终于建成了,最关键的水轮机和发电机等部件却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有限,只能从美国引进。 就在这些关键设备通过海运运往中国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打断了正常的运输路线。因此,这些重达百吨以上的设备只能通过空运来解决运输问题。 在极度恶劣的飞行条件下,18架军用飞机勇敢飞行于喜马拉雅山巅,穿越敌人的防空火力,最终将所有设备安全送达贵州,无一损毁。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水电站终于建成,而其中最关键的部件——水轮机和发电机,也得以顺利安装。 1943年9月,水电站正式开始运转,源源不断地输出稳定电能。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兵工厂的产能,还为战前线的战士们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电站的水轮机和发电机出现了老化现象,性能大幅下降。到了1953年,面临着是否拆毁重建的问题。 有一部分人主张将其拆除,重新建设一个更加先进的水电站,而另一部分人则倡议尝试用国产配件来替换。尽管受到各种质疑,但最终后者取得了胜利。 这一决策不仅为中国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在当时工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维护了这座水电站的运转。 这一壮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这次国产化改造的成功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而且极大提升了运行效率,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个典范,推动了国产化的浪潮。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该水电站一直运转了近五十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上游建设水库导致的水源锐减等问题而被迫关闭。 而今,这个地方变身为一家红色旅游景区,它不仅作为一处承载历史的遗址对外开放,而且还向公众展示了一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精神历程。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非常感谢! 参考资料: 1. 《中国抗日战争史》; 2. 《中国近代工业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