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收:明军中的特种兵二三事

崔琰谈历史 2023-06-10 08:26:00

“夜不收”是明代边军中负责侦察、示警、间谍、突袭的特殊兵种,因其昼夜在外执行任务,夜间不回营地而得名。夜不收军所执行的任务繁杂危险,主要集中在侦察、传递情报以及敌后间谍等方面,他们是明朝军队情报系统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明朝中前期边军将领中的一把暗剑。

夜不收最初的作战对象是针对不服的蒙古诸部,永乐年间朱棣数次北伐瓦剌开始,在长达几十年的战争过程中,明朝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瓦剌的军事打击措施,其间设立了夜不收军,初为战时临时抽调,后来夜不收军便随着明军营伍制的兴起而渐渐广泛出现在军队正式编制之中。于谦、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都非常重视使用夜不收军。

《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中对于夜不收军有过专门记录:“沿边夜不收及守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了望,比之守备,勤劳特甚。”由此可知无论寒冬夏暑,白天黑夜,夜不收军的士兵都时刻处在观察敌人动向的最前线,他们的艰辛以及付出的精力与牺牲远远超过了普通部队官兵。因此,夜不收军的士兵选拔极其严格,只有身强体壮,机警敏捷,熟悉战场前沿地理环境以及敌方风俗习惯的精锐人员才能入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驻守边防墩台城堡传递前方情报,深入敌后从事间谍活动以及获取情报,执行主帅直接指挥的暗杀行动等。

对于夜不收军的行动史书多有记载,如“夜选乖觉有胆之人,各藏牛角短弓、猪杆小箭,待虏熟睡,将马拴住,攒簇以药淬箭,临到跟前,或十步,或五步,暗行刺射,战马一中,无不死者,亦古人夜解贼鞍马之类也”,这是破坏敌人的战略资源马匹,削弱其机动能力;“遣夜不收乘夜斫其营,杀七人,贼逐乱,获其马匹、器械”等,这相当于在敌营实施斩首行动并乘乱进行破坏。这夜不收军,活脱脱就是现代的特种部队。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瓦剌,却在土木堡遭受惨败,五十万大军损失惨重,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五十余名重臣战死,而明英宗也成了瓦剌太师也先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到大同城下,要求守将郭登开门迎接,郭登一边虚与委蛇,一边暗中筹划营救方案,所考虑使用的正是夜不收军。英宗来到城下当晚,夜不收们就成功渗透进瓦剌营地核心,并联络上了为代英宗传达信息的袁彬,表示欲于当夜将英宗带回城中,但是英宗怕死,不敢跟着走,行动只能作罢。这次营救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敌营千军万马之中,能准确找到并有决心救出皇帝,夜不收们强悍的渗透作战能力还是给英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在经历“南门之变”重新登基之后,英宗还不忘给夜不收们加薪,充分说明了那次未遂营救行动对其的影响。

由于常年身处与敌人接触的最前沿,夜不收军所从事的阵前侦察与敌后间谍活动具有非常高的风险性,一旦暴露行踪往往会被敌方捉拿甚至直接斩杀。据史料的记载:“成化九年五月十三日,与同一般夜不收魏克成等九名,前去暖泉山墩爪探,被贼射讫二十七箭...其魏克成等六名,亦被重伤,当即身死”,一次行动的失败,往往意味着重大损失甚至全军覆没。正如《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所言;“其险苦艰难,比之别军悬殊,若非加厚优给,何以责其用命?”朝廷对这些死心塌地为国效力的夜不收士兵也是照顾有加,他们的待遇以及阵亡后朝廷对其家人遗孤的抚恤都是极其丰厚的。

但是,至明朝末期,军队既没有名将统领,政令又很难统一,边防情报系统内部还争斗不断,夜不收军在与尖儿手、缉事军等其他情报部门的相互猜忌防范中彼此削弱,自身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史书上甚至还有夜不收军士兵向敌方出售明朝军队情报换取利益而导致明军大败的记载。由此可见,夜不收军发展与消亡的历史,恰恰折射出了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命运。

6 阅读: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