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那个曾经因小品《不差钱》一炮而红的喜剧演员,近年来的转型之路一直备受关注。
从喜剧小品的舞台,到尝试自导自演电影,再到参与各种网络大电影,他的每一步都仿佛是在为自己寻找新的可能。
这一次的失败,却让他面临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境地——那就是电影《全员嫌疑人》,一部无论从口碑还是票房上,都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作品。
投资高达1亿,票房破两千万,首日上演便面临“死刑判决”,这种境地不仅让观众大呼“笑话”,更让小沈阳的转型之路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从小品到大银幕小沈阳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
从在赵本山门下的草根演员到横空出世的“喜剧之王”,小沈阳凭借小品节目一度火遍全国。
尤其是在春晚的舞台上,他那经典的东北方言与夸张的表演风格深得观众喜爱。
可是,随着观众审美的变化,小沈阳似乎并未找到恰当的路径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2018年,他决心从喜剧舞台跨足大银幕,选择自导自演电影《猛虫过江》。
尽管这部影片在票房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突破了2亿元大关,但口碑却几乎无可挽回。
豆瓣评分仅为3.7分,许多人认为它的成功纯粹依赖了当时小沈阳的个人流量,而非影片本身的质量。
这部影片的惨败为小沈阳的电影之路敲响了警钟,但他似乎并没有放弃继续在大银幕上寻找突破。
从期望到绝望小沈阳的“悲剧”在2019年达到了顶峰。
这一年,他与秦海璐联袂出演悬疑电影《全员嫌疑人》,这部投资高达1亿元的电影,背负着巨大的期望,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上映的首日,票房仅为737万,第二天下降至483万,第三天进一步下滑至331万,最终的总票房定格在了2171万。
无论是票房表现,还是口碑反响,都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更令人无法忽视的是,影片的豆瓣评分开局仅有4分,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灾难性”的评价。
观众甚至用“耻辱”来形容这部作品,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要求退票。
对于曾经在春晚舞台上笑傲江湖的喜剧演员小沈阳来说,这场面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制作与剧情上的失败一部电影的成败,除了演员的演技之外,往往还与其剧本、制作和导演的把控密切相关。
而《全员嫌疑人》无论在剧情还是制作上,都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电影改编自“大山诚一郎”的小说《化生力》的第一篇《殷红十字》,本应是一个充满悬疑与复杂人物关系的故事,可惜剧本的改编并没有做到精细的还原,导致了整部电影的节奏断裂,剧情漏洞百出。
其中最大的硬伤莫过于影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设定。
电影中,历史、文化与逻辑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许多细节让人感到极度混乱,甚至一些观众表示,电影中的历史背景就像是拿来“拼凑”出来的,根本不符合现实的脉络。
更严重的是,电影的情节充满了“注水”,没有任何真正打动观众的细节,反而让人觉得冗长乏味,毫无深度可言。
依然是“舞台上的小沈阳”小沈阳在《全员嫌疑人》中的表现,更是让观众无力吐槽。
作为一位从小品舞台走出来的演员,他的表演风格依然没有脱离早期那种夸张、直白的方式。
无论是台词的节奏,还是面部表情的塑造,几乎都给人一种“小品化”的感觉。
他没有意识到,在大银幕上,尤其是在悬疑片这种节奏较慢、氛围较紧张的电影中,夸张的表演风格不仅不能增强角色的魅力,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有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小沈阳的表演时不禁想起他在小品中的形象,那种“一板一眼”、夸张的风格在电影中显得尤为突兀。
电影中的人物应该有更多的内心戏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但小沈阳在片中的角色更像是他自己——一个喜剧演员,而非一个悬疑片中的复杂人物。
这种表演方式让影片的沉浸感大打折扣,观众完全无法与角色产生共鸣。
24K纯工具人?除了小沈阳的表演,影片中秦海璐的角色同样饱受诟病。
在电影中,秦海璐饰演的角色几乎没有任何立体感,完全就是一个“工具人”的存在。
她的角色没有多少情感波动,也没有足够的戏份来展示她的演技,几乎可以说,她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剧情推进而设定的一个“符号”而已。
这样的角色设计不仅让秦海璐的演技受到限制,也让整个影片失去了应有的张力。
有观众指出,秦海璐的角色就像是被随便塞进来的,她的台词和动作都缺乏真实感,完全是为剧情服务而存在的工具。
这种设计,不仅让电影缺乏人物之间的情感交织,也让电影的观感变得单薄和空洞。
电影市场的“风险与机遇”《全员嫌疑人》的惨败,不仅仅是小沈阳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深刻反思。
如今,电影市场正在经历快速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的崛起,让电影的类型与风格愈发多元化。
如何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观众日益挑剔的眼光中脱颖而出,是每一位演员和导演需要面对的问题。
小沈阳作为喜剧演员的转型之路,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无论是电影的剧本、制作,还是演员的表演,都需要经过更深刻的思考与打磨。
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喜剧效果,而是更加注重故事的质量与人物的深度。
结语小沈阳的电影之路,经历了从期望到失望的巨大落差。
《全员嫌疑人》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演员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艰难与挑战。
也许他并没有完全适应大银幕的要求,也许他的演技和表达方式仍停留在“舞台小沈阳”的状态。
但无论如何,这一切的失败也提醒了我们,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常常比我们想象的更远。
从《猛虫过江》的短暂辉煌,到《全员嫌疑人》的彻底崩塌,小沈阳的电影之路正是这一现实的写照。
电影市场,永远没有轻松的捷径,只有真正用心去打磨,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
而对于小沈阳来说,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转型之路,找回那个最初为之奋斗的初心,才能在未来的舞台上真正获得观众的认可。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