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曾《鼓吹曲辞有所思》,唐诗咱们一起读

秦隋志汉唐宣 2023-09-23 19:53:14

这首诗版本不一,但诗意相似,提起诗名和前几句,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包括笔者,但如果说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家一下就明白了,这是一首极有名的诗,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碎片化阅读”。

笔者为什么不说“碎片化时间”呢?因为古往今来,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用于阅读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大家忙忙碌碌,多为一家之衣食,谁也不能总是拥有阅读的大段时间,所以在古代,肯学习的世家大族子弟考试和入仕的几率要高得多。今天我们用于读书的时间也很分散,闲暇时总是想让自己放松、放空,这很正常。

但笔者仍然不推荐“碎片化阅读”,任何出色的作品,都有其背景、开端、发展、高潮、抒情等环节,如果我们总是选取高潮和精华部分来读,不但不能全面、准确的了解作品含义,理解和共鸣也不会深入,一次读不完,可以分几次读,完整的经历阅读的过程,肯定会有收获,这好比亲自登山和直接放无人机到山顶拍摄的区别,亲身、深入的经历和理解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贾曾出身于官宦之家,生年不详,但从新旧唐书对其父亲的记载来看,应该是生于公元660年左右,而其与宋之问等的交往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贾曾也是唐高宗中后期步入仕途,经历了武周、中宗等时代,一直持续到开元中期,且官职较高,笔者多次说明,受益于生活条件,教育基础,家中藏书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官宦、大族世家中青年子弟受的教育更好,文人也占比很高。贾曾与苏晋执掌诏命的起草、撰写,并称“苏,贾”,可见其文辞功力之深,但也正是如此,其诗作大多为奉和、御用诗,收录的也较少,但亦有特例,本篇我们选析这首《鼓吹曲辞 有所思》: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幽闺女儿爱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岁花开君不待,明年花开复谁在。

故人不共洛阳东,今来空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到这首诗中来,之所以显得特别,一是题材普通、生活化,因而易于作者发挥;二是用词浅显,易于流传,而含义深刻,属于不可多得的佳作。

洛阳城东的桃花和李花,在空中飞来飞去,不知道落在了谁的家中。这两句用词之简单,甚至超过了绝大部分盛唐诗,体现了杜审言、宋之问、贾曾这一代诗人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和影响;而且把地点、时间、格调都做了说明和铺垫,简单明快,常读唐诗的人会想到,后面的诗句将有所转折,步入正题。

处于幽静闺房中的少女喜爱春天的艳丽颜色,坐在房中,看着落在地上的花朵长长的叹息。这两句直接说明了诗的第一层主旨,男女情爱、相思,这个题材在贾曾的诗中并不常见,而“叹息”一词,也说明了少女将自己与鲜花相比,青春如花,绚丽却短暂,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今年的花开时,你不在这里等待,等到明年花开的时候就不知道是谁还在这里了。过去相识的人,没有在洛阳东城共同游览,今年再来只能空自对着吹落桃李花朵的春风。这四句写的是诗的第二层意思,要把握爱情、乃至人生的机会,错过了也许就是一生。整首诗并不押韵,而是每一联自成一韵,读起来亦是朗朗上口。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在人生的层面,却又隐含在爱情的层面之下,藏的巧妙,藏的沧桑!

最后两句不用过多的介绍了,千古名句,年年岁岁的花是极其相似的,岁岁年年的人却是明显不同的。所谓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稍有阅历的读者,都会对这两句有自己的感悟。这就是唐诗,短短几句,寥寥数言,情、景、悟已跃然纸上,直击内心深处;而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不论何种题材,唐诗又有一种深刻、昂扬之气,气象卓尔不群。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3 阅读:22
评论列表
  • 2023-09-23 23:00

    这不是刘希夷《代悲白头翁》里截取的吗?

  • 2023-09-30 00:57

    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