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古代民族法典“侗款”,生动的款词对理款起到了很大作用

银子体育 2019-01-03 12:50:39

。  大家好,我是小编亮哥哥聊娱乐,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侗族一个古代民族法典“侗款”,生动的款词对理款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侗族民间文学中,有一种“款”。“款”在侗语中的含义即法律条款,指的是侗族的民族法典。由于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便把法律条款用诗歌的形式在口头上保存下来,这样就把法律带进了文学领域。侗族是一个精于诗歌艺术的民族,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一到侗族人民口里,竟变成了形象生动、优美动听的文学作品。请看下面的一段款词:郎插白鸡尾,妹系花裹腿,去山上吃苞啊轻轻地唱,下冲脚摘李啊悄悄地谈,黄昏到了,郎去廊檐下邀妹对歌,老人睡了,妹坐碗柜脚和郎谈心。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形象的风俗画。如果不加解释,或不继续听下面对破坏这种美好爱情的犯罪行为的各种惩罚办法的话,有谁又知道它是庄严的法律条款呢?但它的确是侗款《六阴六阳》中的一段。

“款”,在古代,是侗族对外共同御敌,对内保持团结、维持治安和维系社会道德风尚的神圣法典。侗族“古款”中有关“款的根由”款词,曾有一些模糊残缺的记载,大意是:在远古的时候,舅王(母系社会的领袖)和汉王(父系社会的领)互相争斗,以箭对射,死人无数;他们在岩穴断事,三年不成,最后杀牛合款,立了十三款坪,订了“六面阴、六而阳”的款约(即侗族根木大款《六阴六阳》),社会才得以安宁下来。

“侗款”有悠久的历史,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前,侗族地区的社会基层组织,就叫做“款”,各款每年要举行盛大的“讲款”仪式,宣讲款约。在侗族的日常活动如“月也”(即集体到别寨访问作客),“讲款”也总是被放在首位的,先“讲款”,后开展别的文娱活动。现在,“侗款”的作用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在侗族的一些社交活动中,仍然保留了在举行宴会开展文娱活动之前,先要“讲款”的遗风。

正因为侗族社会对“讲款”活动的重视,因此,产生了丰富的“款词”,与侗族民间诗歌平行发展,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系。从内容到形式与侗歌都有很大区别。以形式而论:侗族民歌是歌唱体,而“侗款”是朗诵体。侗族民歌讲究抒发感情,而“款词”却讲究说清道理。以内容论:侗歌以情歌为大宗,旁及一些时政歌、生活歌、苦歌、劳动歌等,而“款词”则以“理词”为主体,范围更加广泛,几乎是侗族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款词”包括的内容大致如下:庄严宣讲的民族根本大法《六阴六阳》(即六条重罪和六条轻罪的简称),又名大款。大体上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各种各样劝善规恶,排难解纷的“理款隽相当于民法,是调解和辩护用语。在安神大典中有各种迎神送神和祈祷用词。主客相见时,有互相祝贺、赞美和视酒谢茶用的赞美词。集体做客时有对主寨的人民、村寨、鼓楼、桥亭的赞词以及说明堵、牛、羊、鸡、鸭、鹅万事万物根由的款词。集会前必念的开天辟地、祖公迁徙和古代神话《张良张昧》等顾不上款。历史人物传记式的“款词”:如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王》、《姜应芳起义》等。历史大事记“款词”:如因民族发展实行族外婚有了困难,而改为族内婚的重大变革《同姓开亲》,以及讲述历史上封建阶级强迫侗族废“款”和侗族如何恢复“讲款制”的款词《款的失传和恢复》等。反映其它汉苗、壮、瑶等兄弟民族民情风俗的款词。反映地山川地理特征风貌的款词。反映各种天文、节气、阴阳五行等知识性款词。甚至连历法也被侗族编成了叫做《孟获通书》的款词。相传汉王朝曾禁止历书输入侗区,孟获便以历法编成款词,冲破了汉王朝的封锁。

以上仅是初步统计,就可见“侗款”内容的丰富多彩了。请读劝人做事要周详的款词:要看米泡水,要看客作饭。要看钱做事,要看体量衣。挖土要用锄头,撬岩要用撬棍。不要得甜忘苦,不要得暖忘冷。吃饭忘呛,吃鱼忘刺。只生眼睛,不长眼珠。

再读劝丈夫莫弃妻子的款词:高山上栽麻叶,总见不到水。它怎么会生长呢?廊檐下栽李树。总见不到太阳,它怎么会结子呢?你把你妻子当姐妹,总不和她亲热,她怎么会生育呢?

再读质问盗窃行为者的款词:一个象阳雀子落在蓬蒿上,一个象嗡哦鸟钻在蓬蒿里。一个在上面叫,一个在下面应,有人巳抓住了你的手,有人已捞住了你的髻。个个都得见,个个都听说,不是你偷还是哪个?

“理款”又叫评理词、劝语、助语(帮助人家的语言)和头人话。举行“讲款”活动的期间,也往往是解决款内外各种纠纷的时候。为了调解纠纷,劝和家庭,劝善规恶,解人哀愁,“理款”便应运而生。由于“侗款”的强大习惯势力,侗族解放前还保留着很多原始公社的遗风。他们非常维护民族尊严,遵守“侗款”中“坏事不进官衙”的信条,有什么事,都不去找统治者强加于侗族头上的行政官吏,而是诉之于群众公认的“理老”。这种理老,多是寨里德高望重、精明能干、办事公正而又熟悉“理词”的老人。著名的理老,往往能运用“理款”打动人心,使矛盾双方消除隔阂,口服心服、重归于好,或使愁人忱伤顿除,怒人转怒为喜、坏人改恶从善。

遇有纠纷,双方当事人往往要延请理老代当事人评理.有时候甚至要延请好几位。理老评理的方式也很特殊,每评一时,就取一根理草(多半是水稻草)打一草结,放置对方面前。对方的理老便进行辨理,每辨一理,便把这一理的草结解开,还给双方。最后,看那一方的草结解不开,那一方便输了理。

经过几千年群众的不断创造,和理老们的不断加工提高,许多有情有理、深刻感人的“理款”便这样产生出来了。

对于侗族古代民族法典“侗款”,你怎么看呢?

0 阅读:2

银子体育

简介:每天分享不一样的体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