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多长情
1913年
孙多慈出生于安徽寿县的名门家庭。
1930年
孙多慈从小就喜欢绘画,
便来到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作旁听生。
那年,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美术,
他看到孙多慈第一次交上来的画作,非常吃惊,
他感觉这个女孩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悟性,就有心培养她。
初遇徐悲鸿的孙多慈,心底对他无限崇拜。
有一天下课,徐悲鸿对孙多慈说:
想参观我的画室吗?
孙多慈对这突如其来的邀请,又惊喜又意外,
她羞涩地点点头。
孙多慈在老师的画室里,看了很多他的画作,
她深深眷恋在那苍凉的画作中。
这一天,她还给徐悲鸿当了模特,
坐在窗边,穿着丹青布旗袍,
阳光洒在她的肩头,看起来很美。
徐悲鸿结婚多年,
妻子蒋碧微在他的疏忽中沉醉于交际,
两人情感正处于疲倦期。
而孙多慈远离家人,独自在学校,
于是,两人在传授和习艺,倾诉与聆听中,
很自然地熟识与接近了。
去老师的画室学画,或者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写生,
孙多慈喜欢这样的日子
她变得活泼爱笑,甚至有些调皮。
那段日子,徐悲鸿的心情也阳光灿烂起来。
1930年
徐悲鸿离开学校远赴欧洲举办巡回展览,
在长达一年多的分别时间里,
俩人终于意识到对彼此的感情,
那段时间,两人在两地书信中倾尽相思。
徐悲鸿从欧洲回来后
两个人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见面,
他们在彼此的目光里读到了爱。
终于有一天,
徐悲鸿带着学生去天目山写生,孙多慈也在其中,
在僻静的山石背后,他吻了她。
这师生恋情传得非常快,
徐悲鸿的妻子蒋碧微闻得此事,
心内像燃起大火,她冲到徐悲鸿的画室,
迎面就是一张孙多慈的画像,
她年轻貌美,目光纯净,这让她很受伤,
她过去就把孙多慈的画扯撕了,
声称要去找孙多慈。徐悲鸿无法制止她,
此时的他迟疑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孙多慈见老师进退维谷处境为难,
压抑所受的伤害和内心的痛楚,
她理智冷静而主动地中断了学业,
匆促地离开南京中央大学,
回到家乡安庆女子中学任教。
这段师生恋没有像鲁迅和许广平那样修成正果,
在刚刚燃放时就戛然而止了。
蒋碧微虽然拆离了徐悲鸿与孙多慈,
却无法收回徐悲鸿的心,
他终日沉默无语,思念在远方的孙多慈。
他拿出不菲的钱款,请朋友陆续收购孙多慈的画。
孙多慈对此并不知晓,见有人不断来买画,
她自信心愈增,更沉迷于绘画的世界中。
抗日战争爆发
徐悲鸿逃到长沙,遇见了随父母来避难的孙多慈。
他帮助孙多慈一家迁到桂林,又帮她谋得职位。
但是,孙家父母对徐悲鸿产生不了好感,
就带着女儿迁往浙江丽水,
把26岁的孙多慈,嫁给了倾慕她才华的官员许绍棣。
孙多慈结婚后
她一直难以忘怀徐悲鸿。
徐悲鸿后来与蒋碧微离婚,迎娶了廖静文。
消息传来,孙多慈握笔画了幅红梅图,
题诗道:“倚翠竹,总是无言;
傲流水,空山自甘寂寞。”
这幅画传到徐悲鸿手中,
徐悲鸿在画上补了只没有开口的喜鹊,
那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
她还曾寄给徐悲鸿红豆,
徐悲鸿就到银楼打了一对戒指,
把红豆镶入其中,
一个刻着“慈”字,一个刻着“悲”字。
1949年
孙多慈随丈夫到了台湾,
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
并日益精研绘画,她的画浑厚而深沉,
专家称她继承了徐悲鸿的衣钵真传。
五十年代,孙多慈在中山堂看画展遇见蒋碧微,
带给她的竟是徐悲鸿在北京病逝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她脸色大变,眼泪夺眶而出,
瞬刻就在她面前晕倒过去。
清醒过来之后,孙多慈决定为徐悲鸿戴孝三年,
比她年长的丈夫也宽容迁就了她。
孙多慈整整三年素服素食,难有欢颜,
真的为徐悲鸿守了三年孝。
徐悲鸿的离世,带走了孙多慈全部的感情,
无法驱散她刻骨的忧郁,
长期的压抑让她的身体一直不好,
她草草淡淡地活着。
1975年
她追随她的所爱逝去了,享年63岁。
人生感悟
也许正是残缺之美,
才让他们彼此念念不忘,
即使最后没有在一起,
曾经爱过,开心过,
就是生命中的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