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究竟是谁?

一五一史 2024-11-15 22:56:37

中国的古史传说源远流长,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三皇五帝”说。这一传说体系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到了汉代逐渐完善,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三皇五帝”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皇”的演变

“皇”字最初并不作为名词使用,而是形容词,意为“大”和“美”。战国末期,随着“帝”字被广泛用于指代人间的君主,“皇”字逐渐用来指代天上的神灵,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天皇、地皇、泰皇的概念,统称为“三皇”。然而,三皇”具体指谁,在汉代以前并无定论。

伏羲

汉代的“三皇”说

汉代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多种版本,主要分为五种:

《尚书大传》:认为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

《春秋运斗枢》:提出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礼·号谥记》:认为伏羲、祝融、神农为“三皇”。

《白虎通》:认为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世经》: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增加了少昊金天氏,使得“五帝”变成了六位。随后,有人将黄帝提升为“三皇”之一,与伏羲、神农并列。

神农

这些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最终《礼·稽命徵》、张衡、皇甫谧等人的观点得到了广泛接受,形成了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的共识。

“五帝”的演变

相较于“三皇”,“五帝”一词的出现稍晚。在孟子时代,“五帝”尚未成为固定概念,而《荀子》中虽提到“五帝”,却也未具体指实人名。直到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五帝”的说法才逐渐固定下来。关于“五帝”的具体人选,同样存在多种说法。

到了汉代,关于“五帝”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五帝德》: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吕氏春秋·十二纪》:太吴、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世经》: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黄帝、少昊、顺顼、喾、尧。

这些说法中,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的说法最为广泛接受,这一说法也被《史记·五帝本纪》所采用。

神话中的“三皇五帝”

除了人间的“三皇五帝”,古代文献中还有关于天神的“三皇”和“五帝”的记载。例如,《山海经》中提到的“五帝”,以及《楚辞》中的“五帝”,都是指天神。汉代的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也将“三皇”解释为天皇、地皇、人皇。

道教经典中,更是将“三皇”分为初、中、后三组,每组都有独特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例如,“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伏羲、女娲、神农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

象征意义

“三皇五帝”不仅仅是古代帝王的名字,更是中国祖先在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伏羲分别代表了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与伏羲结合创造了人类。

“五帝”所指的人物,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事迹和传说成为了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总之,“三皇五帝”不仅是古代中国的帝王传说,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通过对这些传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