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应该具备机会成本的思维,机会成本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比如你投资一只股票100万,亏损了5%,那么就是亏损了5万块钱,这是显性的成本。
如果你把这100万投资到别的项目上,比如存在银行每年可以有3%的利息,那么你应该可以赚到3万块钱。但你没有赚到这3万块钱,是因为你把钱投资到了股票上,让你失去了这个赚钱的机会,那么这种潜在的收益,就是隐性的成本,也叫做机会成本。
从金融的角度上来讲,你实际上亏的不仅仅是5万块钱,你亏的是8万块钱,就是5万的损失加上3万的收益。其实损失的5万块钱有点像金融成本,潜在的收益3万块钱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投资除了要考虑资金这种显性的成本之外,还要考虑如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等一些隐性的成本。熟练地了解这些隐性成本,能帮助投资者有效的进行投资决策。
机会成本是指投资者选择某一标的而放弃另一标的的机会。另一标的取得的收益即为正在投资标的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投资者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机会成本看似非常简单的概念,但很多人无法理解。例如,用自家商铺开餐馆的人会认为自己没有租金成本(假定周边同样商铺月租金5万元),月营业额4万也认为自己是盈利的。殊不知,用机会成本概念计算,实际是每月亏损1万。
同样,种地的农民会认为没有劳动力成本,其实决定种地意味着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收入。错过一个大的投资机会,看起来账户也没什么损失,其实机会成本巨大。可见,对机会成本概念做到深刻理解并运用并不简单。
在投资的时候,我们应该是这两种成本都要看到,不能只看到显性的成本,看不到隐性的成本,但隐性的成本确实是成本,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成本。
我们在看到任何的投资标的,或者投资机会的时候,永远要有机会成本的思维。在评估一个投资的时候,都需要算算这笔投资的概率或者赔率,不能看到一个每年有10%投资收益项目的时候,就直接去投了,而是要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投资机会,跟别的投资标的对比一下,看看那个投资标的的概率和赔率更高一些。
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比如一笔投资的收益率是每年5%的样子,但如果每年的通货膨胀都有8%,那么很显然你这笔投资的收益率就是负的,就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其实把钱存在银行,从长期来讲是最不安全的,因为现在每年的利息基本就是2-3%的样子,但通货膨胀早就超过了那点利息。比如40年前的万元户,那时候是真正的富翁,但如果是把钱一直存在银行到现在,那么本金加上利息也可能就是5万元。另外现在的5万元跟那个年代的5万元是不可比拟的,购买力低了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风险虽然看不见,但确确实实的存在,有些情况下短期内不是那么明显,但是日积月累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短期内感觉不到危险,但长期下来风险却是最大的。把钱存在银行里,很大的确定性,是一定会亏损的。
当然这些把钱存在银行里的人,也不会自不量力,不懂也跑到股市里来,那么这样做的成本更高。比如追热点、炒概念等买了垃圾股,那么很有可能不但赚不到钱,大概率还会把自己的本金亏损掉。
即使你没有在股市没有本金亏损,但却被套牢了三年,那么这三年也是机会成本。因为你把钱投到别的地方,很有可能会给你赚到很多钱。或者是投资了别的股票,也很有可能给你赚到很多钱。
比如片仔癀公司,是一家相当不错的公司,盈利能力很强,护城河也很强,增长空间也可能有不少,但是市盈率确实是太高了,也就是价格太贵了。片仔癀确实是一个好公司,但确实现在不是好价钱,所以太贵了也不能买,太贵了也是赚不到钱的。
除非你可以像林园那样,可以看到公司的成长逻辑,那么太贵了就是风险,因为你不懂这家公司,那么股票下跌你就会害怕,但愿你在股价下跌的时候,可以越跌越买。
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市盈率还是高了,也许股价还会再翻倍,因为在股市如何事情都有可能,股价上涨靠大众的疯狂和乐观情绪。我们不知道片仔癀未来的股价会涨到多少,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高的市盈率,很高的价格,我们对公司也不懂,那么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所以想要不湿脚,那么就不要在河边走,如果冒险最后赚到了钱,那么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喜欢冒险的习惯。林园因为懂这家公司,有这个能力,那么这种钱是他该赚的钱。但对于我们来说,看不清这家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市盈率还这么高,价格这么贵,那么我们就放弃这个机会,这不是我们该赚的钱。
投资是基于机会成本的决策。好价和长期持有的关系其实是好股长期持有就是好价了,而不是买到了好价钱的意思。但以过高的价格买入,哪怕优秀的企业,也可能有本金亏损的风险。如果买入价格过高,需要持有较长时间才能抹平估值,这其中浪费的时间本可以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对好公司追求过分的便宜,会导致错过,也是一种很大的机会成本。根据个人的机会成本,选出可见未来中最好的投资目标,才是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