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佛陀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教”,因为,它不是对超人上帝的忠诚,以及信仰和礼拜系统。
佛陀不要求信徒盲目的信仰,纯粹的信仰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于知识基础上的信心”。一个人可以存有偶尔的怀疑,直到他证得第一圣果。这时,所有对佛法僧的疑虑会彻底消除。
只有在达到这一境地时,一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佛法僧。
佛法僧对佛陀的信心,就像一个病者对名医,或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虽然佛法僧把佛陀当成至高无上、指导清净之路的导师,而皈依礼拜,但是他没有卑躬地放弃自由。
一个佛法僧不认为仅仅皈依了佛陀,或凭借自己信仰就可得到清净纯洁,即使佛陀也没有办法清洗他人的不净。
严格地说,一个人不能纯洁或玷污他人,作为导师,佛陀也许是一种工具,而我们的纯洁就是我们自己的事。
在《法句经》中,佛陀说:由己而行恶,由己而染污;由己不作恶,由己而清净,净不净依己,何能净他人。
佛法僧不是一本书或某个人的奴隶,他不会牺牲自由思想。他绝对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自由,开发知识,乃至自证佛果。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佛陀。
虽然典籍中很自然地把佛陀所说引述为权威,但佛陀本人却放弃了一切权威。
在佛陀的智慧中,顿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关键是理性的悟解。佛陀告诫真理的追求者,不要仅仅以他人的权威而接受一切,但要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我判断事情的正确或错误。
有一次,一群奇舍子的市民,属于迦摩罗种姓的人来到佛前说,许多梵志和婆罗门,都抬高他们自己的教法,指责他人。这样,他们迷惑不解,到底谁说得正确?
“是的,迦摩罗人,你们的迷惑和怀疑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之事,怀疑就产生了。”佛陀评论道,并且给了他们如下的劝告。这样的劝告正如适应于古代多疑的婆罗门,对当代理性主义者也具有同等的感召力。
“噢,迦摩罗人,不要轻信言传(我很早就这么听说过),不要轻信传统(认为这是历代相传),不要轻信传说(相信他人之说,而无调查),不要轻信与经典相符之事,不要轻信猜测,不要轻信推理,不要轻信事物的表面,不要轻信与先入为主一致的观点,不要轻信似是而非之事(好像应该被接受之事),不要因尊敬梵志而接受其法(认为接受他的教法是正确的)。”
“但是,当你们自己明白这些事是不善、错误的,受到智者的谴责,做了这些事后,将导致毁灭和痛苦,然后你们要真正地拒绝它们。”
“当你们自己知道,这些是善,无过,受到智者的赞美,做了这些事后,将导致利益和幸福,你们要以此为行住。”
佛陀在2500年前所说的这些富有智慧的格言,即使在开明的21世纪,仍然具有原始的动力和新鲜。
《法智论》运用通俗易懂的事例,以不同的语言,给予了同样的忠告:
“如智者在试金石上煅烧、敲打、磨擦以检验真金;同样的,你们在接受我的话语之前,要检验它们,不要仅仅因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法。”#夏天生活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