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作为一部经典的宫斗剧,角色塑造复杂且多面,甄嬛是这部剧的灵魂人物,她从刚开始进宫,只是一个“莞常在”,随后晋升为莞贵人,然后是莞嫔,接着是甄婉仪、甄婕妤、莞贵嫔、甄昭仪(未行册封礼)、莞妃、莞淑妃、皇贵妃,最终晋升为明懿皇太后。很多观众看着她一路高歌猛进,感觉很爽,但是看的次数越多,越发不喜欢甄嬛了,这是为什么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1e0737eb3b2705f0c2e71321356871.jpg)
前期理想化 vs 后期现实化:甄嬛初期以“愿得一心人”的纯真形象出现,但随着剧情推进,她逐渐卷入权谋斗争,甚至主动使用阴狠手段(如利用胎儿争宠、设计皇帝等)。这种从“受害者”到“施害者”的转变,容易让观众产生道德落差。
人性复杂性的冲击:甄嬛的蜕变虽符合深宫生存逻辑,但她的某些行为(如对安陵容的利用、对四阿哥的算计)可能触碰到观众对“善良主角”的期待,引发反感。
沈眉庄的“清高”对比:沈眉庄宁折不弯、不屑争宠的姿态,与甄嬛的“实用主义”形成反差,凸显后者在权谋中逐渐失去的纯粹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a7e354aaed6bd7be3304deebdd2dd8.jpg)
华妃的“真性情”反差:华妃虽跋扈却爱得炽烈,而甄嬛对皇帝的情感掺杂算计,这种对比可能让观众更同情“反派”,反而对主角的理性冷漠感到疏离。
淳儿、瑛贵人等“白月光”的存在:剧中短暂出现却结局悲惨的单纯角色,进一步反衬出甄嬛在权力漩涡中的“同化”,让人唏嘘。
现代视角的批判:观众常以当代平等观念审视剧情,甄嬛的“宫斗胜利”本质是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倾轧,她的成功反而印证了规则的残酷,这种“适者生存”的逻辑可能引发不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ac33cf09b73610a418bffedb7ca9d7e.jpg)
对“大女主”的反思:甄嬛虽以智慧取胜,但她的权力始终依附于男性(皇帝、果郡王、温实初等),结局的“太后之位”实为悲剧,观众可能逐渐意识到其命运的局限性。
从“被压迫者”到“压迫者”:甄嬛早期受皇后、华妃打压,后期却用类似手段对待安陵容、祺嫔等人,甚至对忠心仆从(如槿汐)的情感也趋于工具化。这种循环让观众看到权力如何吞噬人性。
“屠龙者终成恶龙”的隐喻:甄嬛最终活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样子(如皇帝的多疑、太后的冷漠),这种宿命感可能削弱角色的正面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cb4d15684d45cb9a236b910a586985b.jpg)
初看关注主线,二刷聚焦细节:首次观看易被剧情悬念和甄嬛的成长线吸引,但多次回顾时,观众会更关注配角动机、伏笔暗示,甚至发现甄嬛某些行为的矛盾性(如对温实初的暧昧利用)。
“上帝视角”的清醒:已知结局后,观众会更理性评判角色的选择,而非代入其处境共情
对甄嬛的反感,恰恰说明《甄嬛传》成功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女性形象。她并非传统“伟光正”的主角,而是封建皇权下被异化的悲剧个体。观众的情感变化,实际上是对剧情内核的深层共鸣——它揭露了权力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而非单纯歌颂“宫斗胜利”。这种争议性,正是剧作值得反复品味的原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7afc4fc54f92b1e17c3eb220fb3a7f2.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8c4a51fd89704a6cd4955259a303f7.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08583006e1a8bf62115e90dfdb7d6f.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9009c538fee1775473438072961d115.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5de0d956cfcf0aaba81803775026f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