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作者:海蓝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如何让孩子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电子产品,让它们为我所用。这一节,我们继续结合案例,看看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玻璃心”和自卑。
青少年们的“玻璃心”
“玻璃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网络流行语,它形容的是那些对批评非常敏感、内心特别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的一种心理状态。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约有29%的青少年表示,他们难以承受负面的评价,心理健康韧性普遍较低。
面对一说就“哭”,极度情绪化的孩子,父母总是感到头疼又无助。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玻璃心”的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拥有不被外界搅扰的强大心灵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冬冬的故事。
11岁的冬冬看上去是个阳光自信的小男生,还是班里的班长。但妈妈发现儿子很“玻璃心”,是个“爱哭包”。有一次朗读课文时,冬冬感情不太到位。妈妈就帮他纠正了一下,却惹得他哇哇大哭。冬冬妈妈的情绪一下子被触发了,觉得一个男孩子总是哭哭啼啼,太过软弱,对着冬冬一顿指责。
没过多久,冬冬递过来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好想去死呀,我觉得我好没用呀。”冬冬妈妈意识到问题有点不对劲,就寻求海蓝博士的帮助。
海蓝博士发现,冬冬非常的自卑。他看不到自己的好,妈妈也看不到他的优点,还总是批评、指责、否定他,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打压他,让他产生了极度自卑,变得爱哭、脆弱、敏感。
为什么会产生自卑
其实,每个孩子生来并不自卑,这种感受是后来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海蓝博士曾在微博上做过一个调研,父母的什么行为会导致孩子自卑。网友们纷纷留言,现身说法。
总结起来,一共有这么几点:1、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赞赏和鼓励。2、生活在打击式的批评与打骂中,周围环境充满冷言冷语冷暴力。3、总是拿自己和别的孩子比较。4、父母喜欢包办替代。
冬冬自卑产生的原因,也来源于此。首先,冬冬经常被否定、被批评。很多父母认为批评使人进步,习惯用指责、控制、评判、比较、讽刺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自卑。
比如,学英语,妈妈会抱怨说:“带你都在美国待了两年了,怎么发音这么不标准?”读课文,妈妈觉得感情不够饱满;参加话剧排练,妈妈觉得表情不到位……
总之,妈妈几乎没有夸赞过冬冬,无论他做什么,妈妈总会看到他表现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地挑错、挑刺。虽然妈妈说话不带脏字,但却寒意习习。有时妈妈会说他,你成天捧着ipad什么意思?肩膀上长的是什么?是脑袋吗?如果是脑袋,就用它来思考,它不是石头。每次听到妈妈这么说,冬冬都很难受,甚至想过不活了。
其次,冬冬妈妈经常拿他和别人比较,而被比较也是孩子自卑的来源之一。父母拿孩子做比较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孩子,让他更加有动力,更加优秀,但事实上这只会让孩子感到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冬冬最讨厌妈妈提起“别人家的孩子”,每当妈妈拿他跟别人比较,说他笨的时候,他都很难过,觉得确实是我不够好,妈妈的话让他在心里种下了一颗自卑的种子。
再者,冬冬难过时,不但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和宽慰,还会引来指责和训斥。这让冬冬觉得自己非常没有价值,连活着都没有意思了。
最后,冬冬妈妈还特别喜欢包办代替,强制性为冬冬做选择和决定。如果冬冬没听她的,遇到困难了,妈妈就在旁边说风凉话:“现在知道了吧,听妈妈的就好了。”这样一来,孩子成了满足妈妈需求和要求的工具人,他从未被尊重、被信任,自然而然也变得不自信、甚至自卑。
将伤害转化为自信
冬冬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的自卑和“玻璃心”都是有原因的。父母和周围人在孩子幼年说过的话,会成为他们内心的声音,影响着他们的自卑或自信。
自卑不仅仅是头脑中的认知,更是身体里的恒久记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自卑的影响,哪怕找到了好工作、过上了别人眼中羡慕的好日子,自卑带来的无价值感、焦虑依旧会如影随形,而这一定不是父母的初衷。
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摆脱自卑的影响,让孩子拥有坚韧的内心和明媚的人生呢?
首先,当我们想指出孩子的不足,期待他有所改善时,可以用“三明治法则”来给孩子进行反馈。
“三明治法则”就是把我们的话语分成三个层次,上层面包片先说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其进行夸赞,表达欣赏和认可;中间的肉片呢,说出我们希望孩子提高的地方,但注意要真实、真诚地提出意见建议;最后是下层的面包片,再次表达我们的鼓励、信任和感谢,相信孩子未来会更好。
比如,海蓝博士看女儿打扫完房间打扫得很糊弄,就说:“宝贝主动打扫房间了,真棒,要是能把门后的角落也弄干净就更好了,妈妈喜欢行动起来的宝贝!”你看,这就是“三明治法则”,前面说点儿好听的,后面说点儿好听的,中间放上想说的缺点和建议,这样一来,孩子就更愿意做得更好。
第二,当我们想激发孩子向别人学习时,不要再用“别人家的孩子”进行说教了,而是要懂得“激励四部曲”,也就是:首先,要明白激励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实现愿望,而不是嫌弃孩子不如他人;其次,要了解孩子的需求;接着,表达爸爸妈妈愿意帮助孩子的心愿;最后,尊重孩子的选择。
比如,海兰博士女儿的语文成绩一开始很差。海蓝博士就问她是否希望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得到女儿的肯定后,海蓝博士又问班里谁的语文成绩好,又是哪些行为导致她语文成绩好?女儿思索后,自己确定了目标榜样,还分析对方做得好的原因是拼音学得好,而自己的劣势就是不会拼音。
海蓝博士接着问女儿准备怎么做,需要妈妈帮助做些什么?女儿说想补习拼音,请妈妈帮自己买拼音书,因为她自己不好意思去买,那是一二年级小朋友学的东西。就这样,海蓝博士帮女儿买来了学拼音的书,也成功激发出女儿自己主动学的内在动力。
所以,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关键是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而不是让孩子实现大人的愿望。尽管很多时候大人和孩子的愿望是一致的,但从大人的愿望出发就是压力,从孩子的愿望出发就是动力。
帮孩子重塑自信
第四,是要学会正确地安抚孩子。孩子难过的时候,愿意在父母面前表露,愿意向父母倾诉,恰恰说明孩子对父母是信任的。父母此时要做的,是充分地安抚孩子。
比如,海蓝博士如果听到女儿难过的消息,她就会立刻放下手中进行的一切,然后全身心地倾听女儿的诉说,不管是面对面还是视频交流,她都保持高度专注。
她静静地听女儿讲完全部的故事,不打断,不建议,也不评价。听完诉说之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就把女儿搂在怀里,轻柔地抚摸她。如果是视频,海蓝博士则会告诉她,妈妈此时此刻想把你搂在怀里,抱抱你。
那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绝大多数时刻,孩子并不需要父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安全温暖的港湾,释放自己的情绪。情绪释放了,孩子对很多问题就有答案了。做完了这些,海蓝博士最后也会问女儿,是否需要妈妈做些什么,孩子会告诉我们她是否需要帮助。
第五,父母应当避免过度干预,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策。孩子的自信心源自于他们自主做出的选择和决定,当孩子独立克服困难,达成目标时,他所感受到的成就感与自豪,正是自信的基石。
第六,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的资源,夸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自卑的第一大原因,就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就要学会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并且毫不吝啬地夸赞出来。要注意,夸孩子不是虚情假意,应该是对孩子真心实意地看见和欣赏,是对孩子品质、行为和努力的真切夸赞。
那么对此,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态度上,要真情实感、由心而发;第二,范围上,要夸奖孩子的意愿,夸奖孩子的努力,夸奖孩子表现出的优良品质和能力;第三,细节上,夸奖要有具体的场景、时间和事件。第四,内容上,可以夸赞孩子的八项幸福能力,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自我负责的能力,发现资源的能力,保持相信的能力,建立安全的能力,转化情绪的能力,放下过去的能力,调整模式的能力,以及创建幸福的能力。
比如,一个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跟她最好的朋友闹掰了,情绪非常不好。可妈妈见到女儿的时候,发现她的情绪已经调整好了,原来女儿自己跑步消化了生气情绪,还主动找到朋友把事情说开,解除误会,展现了放下过去的能力。这时妈妈不妨赞赏孩子在这方面拥有的能力。
在冬冬的案例中,冬冬妈妈根据海蓝博士的建议,开始每天给冬冬写一封发现他优点的信。她还主动询问老师同学,将优点收集起来发给冬冬。这100天的写信旅程,既是她的发现之旅,也是增强冬冬的信心之旅。
两年后,海蓝博士收到了冬冬妈妈的反馈,冬冬各方面的进步都超出了她的所思所想,她也逐渐明白,放手并不容易,但是放手才能让孩子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步步为营,获得更多的自信。孩子自己上的一个个台阶才能变成坚实的信心,这种信心是谁也夺不走的,愿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爱自己,也能爱人如己。
好了,讲到这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对人生充满热情、希望与爱的人,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而实现这样的心愿,最重要的是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从学习、成长、管理自己的情绪开始,做孩子心中的榜样,像光一样照耀着孩子的人生,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去影响和助力孩子。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要对孩子爱对、也爱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