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
第五节 诸城琴家(三)
向阳光
王燕卿(1867-1921)是清末民初时期的音乐教育家,擅长古琴,也是诸城派中一位较特殊的琴家,他曾学琴于王心源等人,但更多是自学。他于1867年出生,名宾鲁。诸城县城关镇普桥村人。自幼喜爱古琴,因家境贫寒,便在书桌上拴麻绳当琴操练。后来跟随叔父王冷泉学习古琴,深受“金陵派”的影响。在继承传统演奏风格的同时,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在指法上,灵活运用,注重技巧,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并善于从民间音乐中吸收营养,革新琴风。他用山东民歌改编的琴曲《关山月》曾在古琴界广为流传,成为“诸城琴派”的独有曲操。

1911年,经康有为鼎力推荐,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校长江谦之聘,教授古琴,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近代高等学府的古琴教师。1919年,在上海举行的近百人参加的“晨风庐琴会”上,他以精湛的琴艺,博得好评。在南京教琴10年,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生,使北方诸城古琴得以在江南数省传播。他对“诸城琴派”的琴曲,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同时,还另辟蹊径,突破传统,独树一帜,创立了更为接近民间的、通俗的弹法,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流派——“梅庵派”,开创了古琴艺术进入高等学府的先河。

诸城派古琴,2007年6月被山东省政府评为首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同年11月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1921年,王燕卿客死南京。他的门人徐立荪、邵大苏,将其留下的残稿《龙吟观琴谱》整理编纂成《梅庵琴谱》。由于王燕卿的传人众多,加之《梅庵琴谱》一再刊印,命名为《梅庵琴谱》,“梅庵”是王燕卿在南师教琴场所的名字。使“梅庵派”在全国的影响超过了“诸城琴派”。王燕卿去世十年后,“梅庵派”慢慢被琴界所传颂,“梅庵派”就这样诞生了。不过,对这个较新的“梅庵派”有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有王燕卿的部分传人认为自己是“诸城派”。

目前,常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认为“诸城派”是“虞山派”和“金陵派”融合的产物。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是错误理解了张育瑾先生的文章,忽略了山东原有琴艺对“诸城派”的影响。
之所以有这个说法,主要是因为张育瑾文中“王溥长原是虞山派,王冷泉据说是金陵派”一语。分析王冷泉的《琴谱正律》可以知道,他是参照广陵派琴家徐琪的《五知斋琴谱》等编定而成。《五知斋琴谱》的曲目主要来自熟派(虞山派),《琴谱正律》所选入的更是跟金陵派关系很小。所以“王冷泉据说是金陵派”,这个“据说”看来是很不可靠的。不过,因为诸城派琴家王生香迁居南京,现今“金陵派”的很多东西是来自于“诸城派”这倒是事实。

其实,张育瑾在《山东诸城古琴介绍》一文中写得很清楚“王心源接受了虞山派的一些东西,在自己艺术实践中,又加以发展提高,对指法与节奏上的细致处理形成了山东诸城派特有的风格”。张育瑾的意思很明确:对诸城古琴影响较大的外来琴派是虞山派,其他门派的影响或许有,但是很小,所以没提。

张育瑾的话还有一层含义:诸城派并不是照搬了虞山派的琴风琴艺。我们查看诸城派最重要的琴谱即可见到:《桐荫山馆琴谱》中有五曲来自古齐鲁琴派的《龙吟馆琴谱》,有八曲来自山东的其他琴谱,这八曲占了《桐荫山馆琴谱》曲目的大半。王燕卿的《梅庵琴谱》也是主要来源于《龙吟馆琴谱》。可见影响诸城派风格的最大因素是古齐鲁琴派。
作者简介:

向阳光,湖南临湘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今日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并颁授了“头条青云获奖者”荣誉证章,曾被聘为《湘江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红网(文艺)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乐评论、音教论文逾千首(篇) ,500余万字。《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水调歌头•大美白云湖》《诉衷情•新年词话》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获全球华人联合会、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集、名言集。《跟党迈进新生活》等音乐评论上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艺风)、中宣部“学习强国”;《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5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跟党迈进新生活》(词曲)获得感动中国(乔羽题)组委会颁发的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征集大赛金曲奖,作品在央视星光演播厅进行录制,现场直播,并收入《祖国,我为你骄傲——全国大型原创词曲精选》。《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甜甜的歌-教坛作曲家特别专号》等10余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外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等10余部,其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课题专著)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且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艺术成就载入《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