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时代的中国看似风云变幻、不好把握,实际上基本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统治阶级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慈禧,军政大臣无外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所谓“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重要事件无外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这其中,太平天国运动直接促成了湘军的横空出世并奠定了随后清末政治的基本格局,所以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对抗至关重要。从这一点来看,近代史学者谭伯牛撰写的《天京之围》剖析得相当清晰,值得一读。
传统的史学角度,譬如中小学教材,多半其实是从太平军的视角来讲述这一段历史,讲的是农民起义对清代晚期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影响。以“天京事变”进行分期,太平天国前期与后期的几位风云人物,比如前期的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与后期的李秀成、陈玉成等,都着墨较深。他们的对手,则多半会重点涉及到湘军与淮军,也即曾国藩和李鸿章,其实李鸿章早期也当过曾国藩的幕僚,两军都有特点,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或许重点在于,太平天国之后,湘军这支军队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裁撤了事;而淮军则不是这样,因为那会儿李鸿章的政治生涯还长着呢。但军队虽然基本上裁撤了,湘军势力却并不见减退,反而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这大概也意味着,说清代晚期政局形势,其实没办法绕开“湘军”的原因所在。
《天京之围》是从湘军的角度来讲述这一段历史的,特别是湘军的几位“领军型”重要角色,也即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当然也不能舍下李鸿章;军事将领则有鲍超、塔齐布、李续宾、曾国荃等。“领头人”是什么性格、风格,他带的队伍基本上也就是那个样子——这一点在《天京之围》表述得也非常充分和到位,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鲜明。而且,湘军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如神助,比原有的八旗、绿营等传统清军强大无比,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湘军笑到最后,自有它的成功原因;而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他们在政治上的选择需要承担的责任显然要更大一些。
另外从《天京之围》一书中,也不难看得出来,虽然湘军出力甚大,但清廷对湘军及其势力的忌惮、防范也是一直存在的,并非全盘信任。曾国藩自然深味这一点,相对来说他还是比较清醒以及聪明的。除了曾国藩,湘军的其他重点要人物,走势基本也都不差。比如胡林翼,他主要是死得早,但其在担任湖北巡抚几年间的成就,其实并不逊色于曾国藩——所以有“曾胡”并称的说法。
除上述之外,谭伯牛的《天京之围》最大的特点就是讲述历史比较生动活泼,基本上没有研究论文的那种刻板印象,对人物、事件的表述时常有“神来之笔”——当然这可以视作“一家之言”,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