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们,今天我郑维山带着部队回来了,我为你们报仇了!”
1949年8月,在解放兰州之后,郑维山骑马来到兰州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朝着祁连山的方向跪拜,说出了上述的话语。
话音刚落,郑维山泪流满面。
尽管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郑维山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这是一名战士对牺牲战友们的无尽悼念、深深愧疚、无尽思念,也是对牺牲战友们的衷心交代。
那段发生在1936年至1937年的往事,郑维山不敢回想,但他不能不回想。

郑维山,1915年出生于河南新县。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是郑维山、许世友、李德生等93位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故乡。
而郑维山和许世友还被毛主席高度评价:
“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两位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郑维山的父亲郑国祺是参加黄麻暴动的老战士,曾任村苏维埃主席。受父亲的影响,郑维山在15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在这一年,他带着70多名赤卫队员参加了红军,而郑维山成为了红一军副军长徐向前的传令兵。
由于他打仗不怕死,每一次都冲在最前面,所以他屡立战功,而他担任的职位也越来越高。战士、班长、分队长、指导员,团政治委员......
在他18岁的时候,他已经担任了红9军27师的政治委员。
1934年11月,还不到20岁的郑维山又担任了红30军88师的政治委员。

也许看官觉得奇怪,18岁的时候,他已经是师政委了,现在还是师政委,没什么提升啊!
其实不然,红30军88师是由三个拥有荣誉称号的主力团组成的,分别是“能攻钢军”第263团、“夜老虎”第265团、“能守钢军”第268团。能担任这个师的政治委员,郑维山的能力毋庸多言。
在长征过程中,他曾三次爬过雪山,三次越过草地,迎接了一批又一批红军兄弟部队。
1936年10月,30军编入西路军,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郑维山也随军出发。没想到,这次西征却成了他永生难忘的梦魇。

笔者查阅西路军西征的相关资料时,曾不止一次看到有人询问,为什么要西征?
笔者来回答这个问题:
简要的说,西路军西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陕甘宁同河西走廊链接苏联的陆地生命线,打通苏联军援的西北通道。
也有人问,咱们一定要去打马步芳的部队吗?绕道可不可行?即便要打马步芳的部队,是不是可以先拿到苏联的军援之后再打?
笔者来回答这个问题:
自古河西走廊是必经之路,南有青藏高原,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绕不过去,而马步芳部队也是一定要打的。

1936年10月,由红四方面军的30军、9军以及红一方面军的5军,共2.18万人(占当时红军总人数的五分之二)渡过了黄河,开始孤军西征。
然而,因为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不服从中共中央的指挥,战略意图在随后屡屡变更,使西路军进退失据,最终导致西路军孤军深入。
西路军后无援军,前方也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得不到弹药、粮食、兵源的补充,作战部队人数锐减。

同时,在装备方面,我军也远远落后于敌军:
红一方面军5军:3000余人,1000余支枪,平均每枪子弹5发。
红四方面军9军:6500余人,2500余支枪,平均每枪子弹15发。
红四方面军30军:7000余人,3200余支枪,平均每枪子弹25发。
另外还有200人的骑兵师,每人一支枪,平均每枪子弹25发。
其余人员则是机关、医院、伤病员、勤杂人员,占总人数的40%左右。
而马步芳、马步青的步、骑兵总人数大约为2.4万余人,与我军人数差不太多。但是敌军主要以骑兵为主,且人人有枪,子弹数量几乎可以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最终,西路军在经过5个月的艰苦战斗之后,基本可以说全军覆没。据统计,这2.18万西路军战士有7000余人直接战死,被俘后遭残酷杀害的战士大约有5600人,被俘后营救出来的加上自行逃回延安的有4700人,其余4500人则再无音讯。
革命哪有不流血的,砍掉脑袋碗大个疤,但是马步芳的残暴行径却不止于此:
据一些被营救出来的同志说,马步芳杀害俘虏并不只有砍头这一种杀人方式,活埋、枪杀、火烧、扒心、取胆、割舌......闻所未闻的杀人手法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另外,上文也说过,西路军有40%的人并非战斗人员,其中有很多女红军。这些女红军被俘虏之后面临的灾难是什么,各位应该可以想象的到。

西路军之殇,多少人心中永远的痛!
而郑维山在西征途中也身受重伤,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就没再管他。结果,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并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帮助下,恢复了身体。之后,他成了一个叫花子,一路讨饭走回了延安,支撑他的信念就是“报仇”二字。
炮轰兰州时间回到1949年,当时已经是第一野战军63军军长的郑维山主动请求参加兰州战役,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兰州战役是解放西北的最后一场硬仗。当时兰州的守将是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而兰州城内集结了秦陇兵团第八十二军、第一二九军和2个骑兵旅、3个保安团,共计5万余人。
马继援认为兰州固若金汤,他不认为彭德怀能攻下兰州,甚至对彭德怀放出狠话,要让彭德怀“尝尝厉害”。

彭德怀明白,想要攻下兰州,首先要攻下窦家山、十里山、古城岭等阵地,而这里驻扎着第82军100师、第129军181师,是马步芳的精锐部队。窦家山是十里山的前卫阵地,而负责攻占此处的正是郑维山的第63军。
8月25日,解放军全线发起总攻。
郑维山命令第63军的三个团向窦家山发起进攻,在冲锋之前,郑维山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大炮上刺刀!
意思是把大炮拆散背上山,重新组装后,炮口直接对着敌军的地堡、碉堡开火,解决掉冲锋路途上的障碍!
彭德怀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他也提醒郑维山,不要把炮弹打光了,不然以后就没得用了。还说,如果郑维山打完了炮弹,那回来就接受处分吧!

然而,郑维山看着马家军就想到了红30军88师的战友,他们几乎全都死在了马家军的手里。面对誓死也要复仇的对象,郑维山怎么能够忍得住怒火!
顷刻间,上万发炮弹轰向了马家军!
这是复仇的炮火!
炮弹出膛,带着郑维山的怒火,带着郑维山对战友的思念。
即便一会儿要面临彭老总的处分,郑维山无怨无悔。
这场战斗上午10时30分开打,下午17时结束,历经6小时,窦家山被我军占领。
次日中午,兰州的枪声渐渐停了下来,兰州就此解放。

彭德怀果然批评了郑维山,但是并没有给他处分,他大概也明白郑维山的心情。
郑维山并没有为自己辩解,他只是骑上了一匹快马,来到兰州城外的一座小山上,在这里,他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
“对不起,这都过了十几年了,我才又来到了这里,我来得太晚了啊!”
郑维山喃喃自语,泪洒山间。

2000年5月9日,郑维山的生命走到了最后一刻。在他去世之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看来我再也去不了西北,去不了兰州了。我死了以后,能不能让我面向西边儿呢?我总算可以到那边儿去找我那些兄弟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