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城上”村的故事

河间笑笑人生 2024-10-30 22:08:46
河间:城上村 千年小陵古城寻踪

作者/赵华英

出河间城向北,有一个名为“城上”的小村,按河间方言习惯,加儿化音称之为“城儿上”,明明位于城外,为何称为城上?原来,相传北宋时期辽国萧太后曾多次带兵进攻中原,在此地屯兵垒城,后人称为萧陵城,因遗址南面聚居建村,故取村名为城上。果真有这样一座古城吗?

下图,地图上的城上村。

古城最早见于《魏书》。其《地形志》记载河间郡境内有五座城池:一为武垣城,在今肃宁县窝北镇雪村西;二为乐城,在今献县河城街镇魏村;三为中水城,在今河间市龙华店乡北皇亲庄;四为小陵城,即今河间城北之萧陵城;五为鄚城,在今雄县鄚州镇。当时,尚无今日意义上的“河间城”,直至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才于今河间市区位置的“赵都军城”设置瀛州,不久改称河间郡。因此,小陵城的历史要早于河间城。

清康熙《河间府志》之“古迹”篇记载,河间城西北五里有“萧陵县”,“城莫知所始”,意思是这座古城不知建于何时。这段文字与《魏书》中的记载较为相符,《魏书》记载的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此时“萧陵”是与“武垣”等齐名的古县,后来不知何故而遭废弃。据乾隆《河间县志》记载,小陵城位于河间城西北五里,今河头村犹存“城上”之名,有人认为此城是后赵石勒政权所建。

下图,1982年河间城上村出土的佛装观世音菩萨,右侧及背面边沿阴刻:“开皇十一年八月八日刘仲渊为孙女造观音像一区”。此为城上村窖藏中唯一有纪年的造像。

后赵石勒政权(319-351年)曾控制并、幽、冀三州,恰逢中国历史上大分裂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比北魏稍早数十年,若小陵城于此时所建,则与《魏书》记载的时代大致相符。较早编修的河间府志、县志记载为“萧陵城”,居民相传为辽国萧太后曾经到此而得名。乾隆《河间县志》编者考证后认为,萧氏为契丹贵姓,辽国皇后多姓萧,较为闻名的有辽道宗之妻萧观音,是辽国女诗人,曾作《回心院词》,另有一位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妻萧温,有雄谋大智,能用兵,但这两位萧太后都未曾到过中原;小陵之名见于《魏书》,极有可能是“小”与“萧”发音相同,以讹传讹到近世后,附会为与萧太后有关。

实际上,历史上另有一位曾到达瀛州的萧太后,即辽景宗耶律贤之妻萧绰,辽景宗35岁病逝后,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萧绰为皇太后,萧绰不仅掌管朝政,更多次与耶律隆绪御驾亲征。契丹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986年)十一月,萧绰太后命耶律休哥为先锋,自率数万骑继后,十二月初十,辽军在今河间北距城12公里的君子馆村大败宋军,史称“君子馆之战”。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萧绰太后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之地为名,与辽圣宗率军二十万大举南下,除在瀛州遭到抵抗外,辽军势如破竹,十一月就攻至开封门户澶渊(今河南濮阳县),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其后维持和平一百多年。然而,这位萧绰太后南侵,每次都是速战速决,并未长期占领瀛州,建立“萧陵城”之事也无从谈起。

乾隆《河间县志》记载此地曾设“河头村”地方,管辖城上村、八里铺、于家场等七个村庄。小陵城后来缘何被废弃?或许有战乱等原因,但笔者推测,或许与水灾等因素有关。历朝历代,河间府水灾频繁,“河头村”之名极有可能以河得名,而城上村向北,还有很多以河得名的村庄,如南北辛河口村、东西董堤村。再向北约12公里的民台头村,曾有千年古刹“潮海寺”,两次修建皆因治水而来,相传最早围绕潮海寺,曾有一条宽阔的“朱家河”,为一位朱姓官员开凿,潮海寺周边的冯家村、王口村等村均处河边,并有水陆码头,常年船来船往。原小陵城是否因洪灾泛滥而遭废弃,其南的瀛州城后来逐渐成为中心?明代以前,河间城西曾有古唐河流过,是一条水势颇丰的“大河”,后因上游改道而干涸,可见古今水陆变迁之巨。

1982年,城上村民在村西动土时,发现11件隋唐时期的窖藏鎏金铜造像,造型逼真、比例适度、姿态传神、铸造精湛、通体鎏金,出土时仍金光闪闪。

下图,1982年河间城上村出土的鎏金七世佛铜组像,年代隋唐,1994年经河北省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二级文物。

这些精美文物见证着小陵古城曾经的辉煌。如今的城上村,地处106国道西侧、沧保公路北侧,朔黄铁路从村南通过,是一个繁荣但又不失安静的小村。据传,村北曾有石牌坊,及石人石马石碑等古墓遗迹,后被销毁,曾有的河沟、城壕等遗址也不见踪迹,只留下一个“城上”村名,让人对一千七百年前的古城故事浮想联翩。

来源:史说河间

0 阅读:0

河间笑笑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