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水果也玩“变装秀”,智商税交得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原本好好的水果,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因为一些无良商家,将它原本的口感和外貌改变。
只为卖出个高价钱,可水果还莫名冠以“智商税”的名号.....
买水果还是买应季的吧,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听听就好,真往嘴里送还是得“斟酌”。
藏乌梨
就说前阵子,水果界突然杀出一匹“黑马”——“藏乌梨”。
这“藏乌梨”一上市,就迅速成了香饽饽,线上线下都卖得火热。电商平台上,销量超万单,线下店铺也是供不应求,春节期间部分市场甚至卖断了货。
它价格高得吓人,精品装一盒能卖到95元,单斤售价7.31-31.6元,比普通梨贵出十几倍。
商家更是把它吹得神乎其神,又是西藏特产,又是抗癌富硒,宣称吃了它能包治百病。
可没过多久,新京报的记者就揭开了它的真面目。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压根没听说过这个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也出来辟谣,国内根本就没有原生黑皮梨物种。
原来,“藏乌梨”就是普通梨经过高温水烫或低温冷冻加工而成。
有水果采购商透露,之前采购的“藏乌梨”不耐储存,短期内就出现腐烂现象,推测可能添加了“科技与狠活”。
实验也证明,用高温处理普通梨,能让梨皮变黑,同时不影响果肉品质。
更过分的是,部分商家还售卖假种苗。
一些苗商拿玉露香梨的苗子冒充“藏乌梨”苗木,卖给农户。
不少农民被商家宣传蛊惑,花大价钱购买。要是真种下去,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还可能血本无归。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指出,商家虚构产地、功效,已经涉嫌欺诈消费者,消费者有权主张“退一赔三”,电商平台若审核不力,也可能需承担连带责任。
金西梅
旅游旺季的时候,一种叫金西梅的水果特别吸睛。
它红黄相间,晶莹剔透,在摊位上特别亮眼,就跟宝石似的。
一问价格,好家伙,35元一斤!不少游客被它颜值吸引,心想肯定好吃,纷纷掏钱购买。
有个博主花20多块,才买了七八个。
本以为能大饱口福,结果一吃,甜得发腻,满嘴都是添加剂的味道,跟吃了口化学药剂似的。这金西梅究竟是啥?
后来有记者做了个实验,把金西梅泡在水里,3个小时后,水完全变红,金西梅表皮颜色开始泛白,喝一口泡金西梅的水,全是香精和甜味剂的味道。
经调查,金西梅压根不是西梅,而是用没成熟的小桃子或者杏子加工出来的。
重庆食药检研究院检测发现,送检金西梅里的胭脂红含量0.0802g/kg,超出国家规定最大使用量0.05g/kg。
原来,在果园里,这些小桃子因为个头小、品相不好,本是要被淘汰的“废品”。
但不良商家为了赚钱,把它们收集起来,放进小作坊加工。
为了让金西梅好看又好吃,大量添加色素、甜蜜素、香精,甚至还加了不少防腐剂。
网店售卖的金西梅,配料表上除了桃子,白砂糖,还有柠檬酸、糖精钠、苯甲酸钠等一堆添加剂。
这些年,不少孩子因为吃了金西梅,身体出现各种问题。
医生提醒,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长期吃添加剂超标的金西梅,会对肝脏、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所以,大家在景区看到金西梅,可千万要擦亮眼睛,别花了冤枉钱,还损害了健康。
野生猕猴桃
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野生水果便成了商家眼中的“香饽饽”,野生猕猴桃就是典型例子。
商家瞅准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宣传野生猕猴桃吸收了日月精华,营养丰富,还一个劲儿强调产量低,采摘的时候得翻山越岭,特别辛苦。
这么一来,价格自然比普通猕猴桃高出不少,有的地方,野生猕猴桃价格能达到普通猕猴桃的三四倍呢。
可央视新闻曾曝光,市面上那些号称野生猕猴桃的,大多是种植园淘汰的刺果。
这些果子个头小,只有乒乓球大小,咬上一口,又酸又涩,压根不符合上市标准。
此前有记者在水果批发市场调查时发现,不少批发商直言这些所谓野生猕猴桃,就是从附近种植园低价收来的次品,经简单包装后,便摇身一变成了“野生猕猴桃”,卖给消费者。
其他“假”水果
除了上面这些,水果市场里的骗术简直五花八门!就拿辣椒芒来说,这几年它在社交媒体上热度居高不下,商家把它吹得神乎其神,宣称皮薄肉多,果核细如牙签,产量稀少,价格自然高得离谱。
不少“芒果控”一听,瞬间就被吸引,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可实际上,央视新闻调查发现,辣椒芒就是贵妃芒的畸形果。
因为光照不足、生长环境差等原因,这些芒果发育不良,个头偏小,果核也跟着变小,有的真像牙签一样。
原本这种芒果味道酸涩,口感欠佳,压根卖不上价。
但不良商家为了赚钱,给它们用上催熟剂和增甜剂。
经过一番“打扮”,这些酸涩的芒果变得甜腻可口,价格也翻了好几倍。
西安新闻网报道,盒马推出辣椒芒时,每天供应量仅有数十斤,物以稀为贵,一些不良商家趁机抬高价格。
再说说云南丽江夜市的金沙果,模样新奇独特,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商家声称这是一种稀有水果,汁水丰富,营养价值超高。
可据金羊网揭露,金沙果其实就是椰子。
不良商家把椰子剥去两层外皮,打磨涂漆后,就将其包装成高端水果售卖,后来还改名叫干利果。
真正的椰子水清澈透明,带着新鲜的果酸,喝起来清爽解渴。
而金沙果的口感却异常,尝起来全是怪味,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商家精心设计的骗局嘛!大家在购买水果时,可千万别被这些花里胡哨的骗术蒙蔽双眼,务必多留个心眼。
结语:
面对这些水果骗局,咱们消费者得长个心眼。
尽量购买应季常见的水果,别被新奇的名字和宣传迷惑。
买的时候,多观察水果的外观、颜色和价格,要是水果颜色过于鲜艳,价格又离谱,那可得小心了。
另外,电商平台也有责任。
平台要加强对商家资质和商品信息的审核,杜绝虚假宣传和售假行为。
相关监管部门更要加大对水果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欺诈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让不良商家不敢再胡作非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