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两会AI提案扎堆,“AI监管”和“算⼒基建”,就是科技巨头们集中建言的重要方向之一,这意味着,2025年,AI注定成为了中国科技攻坚的核心前沿科技之一。
过去三年,全球AI竞赛如火如荼,中国却频频被“卡脖子”:大模型算力不足、高端芯片受限…… 然而,随着全球AI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决心要突破算力封锁,领头制定AI行业标准。
2025年的两会,就给出了答案——监管与基建双轨并行,中国AI开启全面突围战! 这场逆袭背后,藏着哪些硬核布局?
首先,AI监管会全面升级!从“清朗”专项行动剑指虚假信息,到要求立法明确生成内容标识规则,建立行业监管标准。中国AI监管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狙击”。
但这不是终点,监管升级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目标是为了更稳地冲锋——2025,中国AI进入“基建狂魔”模式!
比如,上月底,阿里就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与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一金额超过其过去十年的总和,破了民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投资纪录,次日,百度也宣布将16亿美元托管资金转投云计算与AI基础设施。
或许还有不少其他公司,也在加大基础投入。而这些说明,AI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AI基建的军备竞赛已开始。
更重要的是,在监管护航下,为实现算力突围,我们还有三大杀招。
一是围绕法规为技术研发铺路。科创板放宽‘硬科技’企业融资限制,《数据安全法》明确科研数据流通规则,用政策松绑释放算力研发活力!比如支持AI芯片、超算中心并购重组。
二是能源与算力深度捆绑。内蒙古风电基地直供超算中心,四川水电集群为AI训练降本30%。
三是真实性倒逼技术迭代。两会提议所有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可以倒逼企业研发更精准的AI检测工具——技术攻坚与监管要求形成闭环!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范秉衡也提出要构建泛在融合的算力网络,推动算力在物理空间、逻辑空间、异构空间的融通发展,让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可 “一点接入、即取即用” 的社会级服务。
这些杀招也好,提议也好,都是为了保障中国算力实现突围。
那么,全球AI竞赛,中国胜算几何?
我们都知道,全球AI竞赛,走在最前端的就是中美两国。看胜算,也主要看前两名。
美国靠OpenAI和英伟达称霸AI领域,但技术优势受制于伦理争议,OpenAI多次陷入数据造假丑闻。
中国则是独辟蹊径——用监管保障技术可靠性,用基建加速场景落地。同时,我们具备很大的规模优势和场景落地优势。比如,2025年AI服务器出货量预计暴增28%,从智能工厂到智慧城市,AI已渗透200+产业。
但是,我们的短板仍在:高端光刻机、EDA工具……这些关键设备和工具,还需要突破。不知道,两会提案能否补上最后一环?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2025,中国正在开启算力大反攻!若你也期待见证这场科技长征,请点赞!看中国AI改写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