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展赛的一点看法

四海易文字 2025-02-14 04:29:53

当代展大书写的背景依托,当然是离不开『展厅效应』,对『展厅效应』认识的逐渐深人,使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冷静和客观的态度。

并不是肤浅的视觉形式,我们更多的时候应该正视『展厅效应』的作用,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认识。「展厅文化』应指一件作品在展览场所中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的不同,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性也变化了,随着展厅空间的长大,作品的幅式也越长越大。相对书斋闲适的长时间的欣赏,展厅的作品是集中的,就需要根据展厅大小设计篇幅,审美性要与展览意识结合才可能产生作用。当然我们可以设想『展厅文化』有时还可根据不同的作品气息、意境来设计展厅的灯光、甚至音响、甚至背景,包括装裱的幅式,能够让欣赏者更快、更轻松地体会到作者、作品的表达,从而得到更好的交流。

那么这种『展厅效应』又有什么不好的呢?现在的关键是在『展厅效应』下展大书写成为一种客观的前提下,我们对展大书写的一种讨论。

我们必须给展大书写定位在帖学内部来完成,保证帖学自己的美学价值,不是单字独立展大书写,因为碑法中大字创作在古人摩崖石刻中就已解决。帖学的展大书写是在字的连带关系运动中展开的一种书写,同时又能扩大它表现的空间,也给欣赏者以思维想象的空间,还要有书法文化的那种传承关系,来维系着展大书写厚重的文化感。

我们才有必要将展大书写的难度和高度提到今天的课题上来。在这范围内对于展大书写的探讨,也是书法在当代发展中的『破』与『立』的手段之一。因为传统帖学里多以手札、尺牍为表现对象,在尺余大小的空间,信手写来三五行。到了唐代尽管有了张旭《古诗四帖》与怀素的《自叙帖》,但字径一般小于二寸。粉壁长廊的题字我们看不见了、只留在我们的想象空间。一直到了明清,八尺、丈二的高堂大轴,字径突然大了起来,但明清两代的展大书写,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留给了我们当代书法家对展大书写的思考空间。我想对展大书写的有效探讨,最终还得落实在技法层上。

我们先分析明清展大书写带给我们的启示。以王铎、傅山为代表的明清大草,像王铎能够把『二王』尺牍展大,书写成条幅,在其章法、字势上增加了自我理解和诠释的地方,对当今展大书写带来许多消息。一方面王铎在展大书写时,为了增强作品视觉对比的丰富性与单个字的饱满度,他展大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增加笔画的缠绕,这种缠绕能让书写很有流动性和感染力,与性情的挥洒很合拍,往往容易被欣赏者接受;另一方面他有时用涨墨增加笔画的块面感,增大单字的空间张力。王铎在用大王笔法展大书写时,还是多用『一拓直下』的笔法,特别是行书大字,笔势内敛,方折之处太过生硬,所以王铎用大王笔法展大书写时留下的遗憾也是多多,展大之后粗糙也随之而来,内涵的丰韵也逐渐流失。傅山的大字在体势上更为流转,但缠绕过甚,也过率意,不太耐看,在明清朝代展大书写留下的墨迹中,给我们更为深入探讨其中的奥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首先从笔法角度对展大书写进行分析。传统帖学的用笔方法中有两大体系,一是『篆籀绞转』法,一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一拓直下』法。这两种用笔体系,谁更适合展大书写?王羲之『一拓直下』的用笔,行笔干净、爽快,行进中一拓直过,只有在尖锋入纸后,一个摆正的动作,到转折处的『切转』顿挫的动作,由于用笔快与直,转角地方的顿挫『切转』造成体势内敛、爽朗的风格。这种『一拓直下』的用笔在展大书写连续不断地运笔过程中,在使转方面带来的困难是明显的。因为这种用笔方法摆动的弧度小,在顿挫之间,要求是指腕之间的力度,在空间增大的范围内,连续运笔就难以为继,只能是间歇性,单个成字。

大字展写中使转、绞动的弧度也随之增多,要求臂与腕的运动明显加大。我们能从张旭、怀素长安城粉壁题书的故事得之,张、怀两位大师以壁代纸,笔走龙蛇,字肯定是大的,要是他们的题壁还在便一目了然。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自叙帖》和《古诗四帖》的书写风格中,看出两位大师用的都是『篆籀绞转』的笔法。这种笔法运笔灵活,线质弹性高,属于柔性线质,在转折之处可以遇方化圆。这种笔法给展大书写带来的流畅性无疑极有帮助,只是游走的线条粗细程度的把握难度大。比如过粗的线条给游走带来不便,因而粗笔画的地方,用一拓直下的大王笔法,作为补充,同时也能增强书写跑与走的节奏。

关于展大书写,我们还可以从结字的体势一起考虑,应该说不同的结字体势,需要不同的笔法来完成。体势与笔法是相生相成的。展大书写仅仅从笔法上完成是不完整的,虽然笔法在书写过程中有着主导的力量,不过体势的开张也是决定展大书写的一个关键点。可以想象内敛、紧结的结体,势的向心力都向内走,气度就小,连贯的书写就成了一种困难。体势的开张,力量的外向,笔画的舒张与连续就成了一种自然,在这个意义上展大书写,外拓体势先天优于内敛体势,可以说展大书写仅仅放大王羲之『一拓直下』的笔法与体势是比较行不通的,特别是放大的是一种连续书写的可能。

我们对展大书写的辨析,是为了更清晰地探讨书写的本身,没有去褒贬谁高谁低的意图,只是在展大书写的思考中,我认为唐代的传统会在『二王』传统被充分关注以后,下一个极有价值的目标。对『篆籀绞转』的用笔方式,表达技术所呈现出十分迷人的艺术魅力,会产生对唐一代行草热情的追寻,以我的判断有一部分敏感的作者,在做着这项工作,并已有初步的成效,在不久的三五年里将会出现唐人行草的复兴热。

0 阅读:90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