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国内的古城古镇热风靡全国,很多地方甚至建起了崭新的古城古镇,作为历史的载体,古城镇记录了岁月的变迁,但要是新建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全国之大,难道就没有原汁原味的古城吗,今天要说的就是一座古老而又小众的县城,不被世人熟知,名字还容易被念错,这就是浚(xùn)县。
浚县隶属于河南省的鹤壁市,古称黎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县,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这也是浚县县治之始,北宋改为浚州,至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中黎阳县的历史就有1500年。1994年,浚县和郑州一起,被授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七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城。
黎阳的名字确实比浚县好听,所以直到今天,黎阳仍然是浚县的美称,浚县随处可见冠以黎阳名字的地名,黎阳街道、黎阳广场、黎阳仓遗址,连县城的主干道也叫黎阳路,浚县古城也称为“黎阳旧治”。
浚县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璀璨的人文景观。这里现存各种历史遗迹300多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隋唐大运河浚县段和黎阳仓),国家文保单位4处,古城墙、文庙、县衙、关圣庙、兵役局、文志阁、世袭翰林院、遏云楼等历史古迹大多位于古城内。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古城有四个城门,东西和南北两条中轴线把古城分为四条大街,古城基本保留了明清时候的格局和建筑风貌。
云溪桥,一座始建于明朝的五孔石桥,横跨在古城西大街外不远处的大运河上,已经在这里矗立了500多年,是有名的黎阳八景之一。
今天的浚县古城,商号、酒肆林立,各种店铺众多,商业化的味道比较浓,但这可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满足当地人的正常的生活,所以和很多新建的古城不同,这里有浓浓的市井烟火气,这才是对古城最健康的保护。
古城的夜晚灯光璀璨,县衙、世袭翰林府及西城门等景点被灯光点亮,美不胜收,还有各种街头演艺,社火表演,广场嗨歌等很是热闹。
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治阁,位于古城中央,始建于明代,因古时阁内置鼓悬钟,所以当地人又将之称之为“钟鼓楼”,是浚县古老文明的标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浚县县衙,明清两代浚县的政治中心,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翰林府,位于古城西大街,是由子贡的第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于道光年间营造,端木氏家族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是由康熙皇帝所赐。
浚县文庙,位于古城的北大街,建于1373年(明洪武七年),明、清多次扩建,建筑规模宏大完整,占地近万平米,是大运河重要的文化遗存。
浚县的历史遗存非常丰富,让人目不暇接,除了浚县古城外,还有黎阳仓、大伾山和浮丘山,距离古城都不远,只有2公里,都非常值得一游。
黎阳仓,隋唐时期的国家官署粮仓,依山而建,距今有1400多年,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有“黎阳收,固九州”的说法。遗址有城墙、护城河、仓窖等,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伾山,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山不再高有仙则名,当年大禹治水时曾登临此山,并被载入《尚书》,这里还因有中国最早的大石佛而著称于世,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此山,至今仍保留有众多道观佛寺和460余处摩崖碑刻。
伾山大佛,始建于北魏,总高八丈,靠山开凿,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一尊石佛,素有“南看乐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之说。
浮丘山,这是浚县又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小山,这里最著名的就是唐代开凿的石窟千佛洞,内有浮雕造像近千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全国文保单位。
这里著名的还有建于明代的碧霞宫,大气恢弘,是明代建筑的精品之作。
浚县的正月古庙会是当地最有名的民俗活动,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庙会会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热闹到二月二龙抬头,是华北第一的古庙会,被称为中国春节文化的“活化石”,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社火是浚县传承上千年的民间娱乐活动,早在唐宋就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走向鼎盛,表演形式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顶灯、大头舞等20多种,过去是只有社火出会日才会有活动,现在是每逢重大节庆日,人们就会兴高采烈地走上街头表演社火助兴娱乐。
泥咕咕,当地传统的手工艺品,是浚县对泥塑小娃娃的俗称,因其尾部有两个小孔,吹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之为“泥咕咕”。
旅游小贴士:
交通:去浚县乘坐高铁到鹤壁站、鹤壁东站或滑浚站,滑浚站距浚县古城7公里,打车15分钟车程,车费10元。如果乘公交的话,可在鹤壁客运站坐808路车抵达。自驾的话,郑州到浚县古城车程约2小时,外地车不能进古城,车可以停在西城门停车场。
住宿:推荐住在古城,里面住宿的选择很多,而且价格很便宜,七八十元的宾馆很多,如果不是重要节假日,100多元就能订到环境设施都不错的快捷酒店。
门票:浚县古城免大门票,但里面几个景点,如县衙、县丞署、翰林院、关圣庙和城墙等5个景点联票只要30元,性价比还算高,60岁老人还免票。古城不大,时间紧凑的话,半天时间就能逛完。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