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1650层,发现达芬奇留在《蒙娜丽莎》中的幽灵。

精能聊国际 2023-06-10 05:51:09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1852年,巴黎警方在城市酒店(HÔTEL DE VILLE)的403房间中,发现了一封诡异的遗书……

房间里凌乱的摆着画笔和颜料,画板上是一幅微笑的女士,而画板的夹角里,那封遗书露出了一个段文字:多年来,我一直拼命与她的微笑搏斗……

警官小心翼翼的取下遗书,然而,接下来的四个字却让人后背发凉——我宁愿死。

*For years I have grappled desperately with her smile. I prefer to die.*

看来一切都破案了,四楼下面,那位名叫吕克(Luc Maspero)的画家,确实是自杀身亡,而他自杀的动机,则是因为他被画作中微笑夺取了灵魂。

当时,这幅画作还被叫做《焦孔多夫人》(La Joconde)也就是今天的《蒙娜丽莎》,我们今天几乎所有人都认识《蒙娜丽莎》,还知道它是达·芬奇(达·文西)的画作,画作中的微笑,非常神秘。

但这种微笑真的能夺人魂魄吗?

达·芬奇当年到底在画作中隐藏了哪些秘密?

还有,古怪的焦孔多夫人又是怎么一回儿事儿?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故事。

惊奇一:神秘微笑

蒙娜丽莎到底有没有微笑?

为什么当你盯着她看的时候,认为她并没有微笑,而当你移开目光的那一刹那,她似乎又对你鬼魅的一笑,难道画作真的有灵魂?会在你不经意的瞬间发出微笑?

2019年,借着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的机会,一个国际科研团队用最新的光学技术检测了蒙娜丽莎,他们似乎为我们破解了某些秘密……

首先,专家们像我们展示了一张红外成像的蒙娜丽莎相片,专家说,红外线帮我们还原了画作中已经丢失的一些细节,比如,我们感觉上,蒙娜丽莎应该是一个丰满的女士,但事实上,在红外相片中,专家们发现,蒙娜丽莎的肩膀上是披着一层薄纱,而且我们感觉的丰满。

接着,专家们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张紫外成像的蒙娜丽莎相片,相片中出现了很多紫色的斑点,专家说,这是后世修复的时候留下的痕迹,蒙娜丽莎是被画在一块硬木板上,硬木板上的颜料一层叠一层,至少有30层厚,最底下是一层反光的白色颜料,上面依次涂色,当初的这些颜料被达芬奇经过了某些特殊处理,和现在我们使用的颜料相比,透光性更强。

因此,蒙娜丽莎的那个神秘感和层次感,有一部分就来源于这一层又一层的细节。

但是,这并不是神秘微笑的最终答案。

继续研究,专家们用X光检测画作,很快,更神奇的情况又出现了,比如,用X光检测其他画家的画作,专家们会很自然的发现画作中这种清晰的边界。

但是,当X光照射到达·芬奇画作上面的时候,专家们惊奇的发现,这些原本清晰的边界竟然消失了。

接连检测了好几副都是这样,而当专家检测到蒙娜丽莎的时候,这种情况又出现了。

专家惊呼,达·芬奇的画作就像幻影一样,它们竟然在X光的世界里,并没有明晰的边界。

到此为止,专家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破解微笑之谜的大门——他们称之为幻影画法,也叫做晕涂法(sfumato),达·芬奇是使用这种画法的大师。

X光下没有轮廓,专家们认为,这意味着,油画的30多层色彩,无一例外,达·芬奇全部使用了晕涂法来为我们制造幻影。

如此一来,当我们仔细观察蒙娜丽莎的眼睛和嘴唇,我们会发现,事实上,我们看不到边界和线条,只能看到滑动的光影。

接着,最终破解谜团的专家出现了,她叫做玛格丽特(Margaret Livingstone),是一位神经生理学家,专门研究我们的视觉感知系统。

玛博士说,我们的视网膜中心,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感光细胞,其他的动物几乎没有这种细胞,这种细胞能然我们感知锐度和清晰度,在整个视网膜上,细胞的分布大概是这个样子。

越靠近周围,其实就越是我们俗称的余光,因此,对于人眼来说,我们如果盯着一点死死的看,我们其实完全看不到余光中的细节,什么意思?

玛博士接着给我展示了这样一个实验,一名学生被要求盯着中间正版蒙娜丽莎鼻尖上的黄点看几秒钟,然后,闭上眼睛,玛博士布置他余光中的画作,这些画作中有真的蒙娜丽莎,也有恶搞版的。

布置好以后,玛博士要求学生睁开眼睛看黄点,只能看一瞬间,就要立刻闭眼,这其实相当于让学生再用余光识别画作,闭眼的同时,要求学生指出他刚刚用余光看到的正确画作。

结果非常惨,测试了几十次,学生只有大约1/4大概率指出正确的画作,各种夸张的恶搞版都会被学生的余光当成正版画作。

玛博士于是说,这就是我们余光的真实水平,相当不可靠。

但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这种余光很水的直观感受呢?

玛博士接着解释,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球其实一直在转动,每秒至少三次,眼球时时刻刻都在帮我们补充细节。

所以,是余光让我们觉得蒙娜丽莎在微笑吗?

玛博士回答,她认为应该是这个原理,比如,通过计算机模拟余光视野以后,她在荧幕上清楚的指出,蒙娜丽莎确实在笑,嘴角一直提到了耳朵附近,很像恐怖的裂口女微笑。

而当我们回归到正常视野,我们又会发现,蒙娜丽莎的嘴角并没有微笑,尤其适当我们盯着她看的时候,根本看不出她在微笑。

然后,只要我们把视野一移开,余光加入辨识,这种微笑感就会立刻袭来,让我们有重新直视,重新发现微笑消失。

这个神秘的感觉其实非常瘆人,因为,在玛博士的余光相片中,蒙娜丽莎其实是一个微笑的裂口女……

达·芬奇真是够可以的啊,怪不得1852年的画家吕克会因为这种微笑而自杀。

这就是神奇的达芬奇,500多年前,他是如何掌握这些现代都还处在研究中的神经生理学原理,并且把它娴熟的应用到画中当中的呢?

他是如何知道,要怎么在30多层的晕影中,来准确表达这种原理的呢?

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另外,还有生理学家也参与过破解微笑之谜,他们也从另一个层面给出过一个答案——那就是,在达·芬奇的手稿中,发现过大量的人体解剖图例,专家们分析,达·芬奇至少解剖过30具人体,甚至对比他的早期画作和蒙娜丽莎这种晚期画作,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人物的面部更丰满了,专家们认为,这正是达·芬奇通过解剖学,掌握更多人体秘密以后的结果。

在进一步研究手稿,专家们又发现了一篇专门记录嘴唇解剖的篇章,当中记载了各种细致的研究,最终,手稿中出现了一条诡异的曲线,像是一个理想嘴唇,而对比这条曲线,原来,正好是蒙娜丽莎嘴唇的造型……

惊奇二:另一个女人

其实早在2004年,还有另个科学团队,也用光学技术研究过蒙娜丽莎。

但由于当时采集的光学数据过于庞大,团队一共研究了11年,到2015年底,才公布了他们的发现,而且,由于发现过于惊奇,其实直到今天,这个研究都还在进行,并没有最终确定。

这个惊奇的结论就是,蒙娜丽莎的图层下面,竟然还隐藏着另外四副画作,而且,有一幅画作被精准的破解了出来——是另一个女人的肖像……

所以,达芬奇究竟在画作中隐藏了多少秘密?

研究者科特(Pascal Cotte)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团队用分层放大技术(Layer Amplification Method, LAM)扫描蒙娜丽莎,这个技术可以像考古学上的切片研究一样,把画布上的30多层颜料全部一一透视、扫描下来,扫描后一共得到了1650帧画面,也就是说,蒙娜丽莎的层次绝对不止艺术家们凭感觉认为的30多层,而是从达·芬奇当年在木板上画下第一份草图开始,到最终呈现蒙娜丽莎,他至少也画了1650层。

接下来的10多年,科特就在不停的研究这1650层画面,他从中一共总结出四层最主要的信息,先从最底层说起。

最底层是一幅已经无法破解的肖像画草稿,从轮廓上来看,它比最终的蒙娜丽莎拥有更大的头、鼻子、双手,以及一个更较小的嘴唇。

科特还专门调出了一幅研究画面,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蒙娜丽莎底层中的两个鼻子,以及那双更大的手。

这幅最初的未知肖像会是谁呢?

达·芬奇为什么要在创作蒙娜丽莎的第一时间,画下这样一张草图?

继续破解倒数第二层,科特先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像花骨朵一样的东西,这是什么?调查记者惊恐的询问,科特连忙解释,别慌,不是外星人,这是一个发卡,说着,科特还出一个达芬奇时代的女性头饰,像记者展示,原来是这样一个发簪一样的东西。

其实,一直到最外层,蒙娜丽莎的头上,这个底层发卡都能在画作中被隐约看到。

在某些外星人故事中,这个朦胧的幻影,也会被解读成一个外星人脸,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倒数第二层画作中的发卡。

继续破解,科特说,他一共在蒙娜丽莎的头部,发现了12个这样的发卡,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科特继续展示,在发卡周围,他还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小点,科特再将这些小店描摹出来,似乎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女人头饰。

然而,当艺术家们看过这个头饰以后,大惊失色,因为,在文艺复兴画作中,这种头饰一般只出现在圣徒,或者圣母头上,比如这幅著名的油画——《圣母、圣婴及两天使》。

难道达芬奇当年画完第一层大头肖像以后,突然又受到某种神明的感召,想把它画成一幅圣徒画作?

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科特马上又展示了另一个证据,那就是,这些头饰被完成以后,马上又被彻底铲除,这些铲除的痕迹也被分层相机一一记录了下来。

铲除又会是谁呢?

达芬奇自己还是另有其人?

绘画和铲除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继续破解,科特说,铲除以后的下一层,画板上出现了一张幽灵的脸,显然,这不是蒙娜丽莎,连视觉角度都不一样,更像一个男人?或者说,某种天使和圣徒?

看到这里,调查记者惊呼,这简直像都灵裹尸布上的图画一样,难道他是耶稣?

达芬奇为什么要在蒙娜丽莎底下隐藏这些东西?

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科特没有回答,只是平静的解释,这张幽灵脸是倒数第三层,最底层是大头,倒数第二层是头饰,这是倒数第三层,这一层上还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细节,是两个十字架,而这两个十字架恰好对应到了最外层蒙娜丽莎的眼睛当中,这个谜团代表什么?

似乎,我们能从最后一层中找到某些答案……

说着,科特开始展示蒙娜丽莎的嘴巴,似乎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小的嘴巴,科特说,没错,这个嘴巴的角度和蒙娜丽莎不同,向右转了14°

进一步分析,幽灵脸的那两个十字架也只蒙娜丽莎差了14°,于是,科特按照这个线索还原幽灵脸,慢慢的,一幅全新的肖像出现了, 科特说,她就是最后一层的信息,这层的信息非常丰富,我们甚至能直接还原出它带有色彩的样子——原来是一个年轻的女人肖像……

看到这幅肖像,艺术家们似乎想到了什么,难以置信,因为,这可能才是真正的蒙娜丽莎,也就是丽莎夫人,最外面的那一层,根本不是蒙娜丽莎。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背后的故事,大概还要从卢浮宫曾经丢失蒙娜丽莎的那桩案件说起……

惊奇三:失窃案→真丽莎

时间回到1910年,当时的《蒙娜丽莎》还叫做《焦孔多夫人》,它还没有现在这么出名,当时仅仅一幅在艺术圈中很有名气的古代画作。

于是,到了8月22日这天,当一个年轻人气喘吁吁的闯进巴黎警长办公室的时候,警长勒平(Louis Lepine)根本不以为然。

因为,卢浮宫的安保是出了名的糟糕,丢失一两副画,没必要这么紧张吧。

但是,当勒平警长听说《焦孔多夫人》是卡雷沙龙(Salon Carré)展厅镇厅之宝的时候,警长也不淡定了,因为,卡雷沙龙展厅,那里每一幅画都是法国国宝。

你们卢浮宫安保也太扯淡了吧,走廊上的画作看管不好也就算了,国宝展厅也能随随便便的被偷?

警长管不了那么多了,立刻带队前往调查。

原来,第一个发现画作丢失的人是一个画家,叫做路易·贝鲁(Louis Béroud),他这几周都在临摹蒙娜丽莎,画板就摆在蒙娜丽莎下面,他几乎每天早上都准时到岗,但就在8月22日那天早上,他发现墙壁上的画作没了,只剩下四颗钉子。

贝鲁汇报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又询问摄影部,因为,当时卢浮宫正在搞艺术品的摄影归档,摄影部有很大的权限,经常就拿走画作,在摄影棚里完成摄影采样以后再送回来。

然后,摄影部直到中午才答复,说,我们并没有拿那幅画儿,也没有进入过卡雷沙龙展厅……

与此同时,派往四处搜寻的安保队员也带了一个坏消息——那就是他们在一个楼梯拐角处,发现了蒙娜丽莎的画框,完了,看来这是真被偷了。

但是,不对啊,勒平又想到,蒙娜丽莎并不是画在画布上,它是画在一块硬木板上,即使摘掉画框,小偷想要拿着它走出卢浮宫,一定会被很多人看见。

你们卢浮宫保安,到底有没有在干活儿?

正在这个时候,又来一个晴天霹雳,那就是,一个保安说,哦,我昨天早上8点半巡逻的时候,它就已经不见了,我还以为摄影部拿去拍照了,后来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勒平真是服了,这样算来,焦孔多夫人整整失踪了一天都没人发现。

很快,这个天大的丑闻被报社捅了出来,民众们沸腾了,法兰西的荣耀就这样被玷污?

愤怒的民众甚至自费在报纸上刊载了一条公告,公告里说,为了保护珍贵的藏品,请你叫醒正在睡觉的警卫。

就这样,没几天,整个法国,然后,半个欧洲的人都知道卢浮宫的丑事儿了。

大家都很兴奋,因为,1910年代,正好是一个报业扩张的年代,有研究者统计过,报业崛起前,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40年间,卖出80万本,就已经是当时的畅销书了。

但是,到了1895年,报业突然出现,《巴黎人报》一天就能卖出100万份。

所以,大家是不是联想到了什么,当时的报纸,就像前几年移动互联网一样,刚刚出现,刚刚爆发,人人都在报纸上追热点,人人都报纸上看八卦。

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报业造就了今天《蒙娜丽莎》的知名度,如果不是《蒙娜丽莎》失窃案刚好赶上报业大发展,它可能至今都还是一幅仅仅在艺术圈内出名的《焦孔多夫人》。

而且,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也恰好代表着当时的报业发展情况。

因为,画作中的女人,全名叫做丽莎·德·焦孔多(Lisa del Giocondo),她姓焦孔多,名叫丽莎。

按照普通人的大众叫法,她应该叫做丽莎夫人,而按照贵族的叫法,她叫焦孔多夫人,而且,焦孔多(Joconde)在法语中还有幸福、欢乐的意思。

所以,历来艺术圈都是一语双关,把它叫做《焦孔多夫人》也把它昵称为《最幸福的女人》。

但是,到了大众传媒那里,这么文绉绉的贵族叫法就显得怪怪的,报纸编辑们创造性的给她改名,叫做《蒙娜丽莎》(Monalisa),蒙娜(Mona)在西欧各国的口语中都有夫人的意思,所以,蒙娜丽莎其实等于丽莎夫人。

就这样,蒙娜丽莎失窃案成了当时全球报纸的头版头条,各种恶搞,漫画一一登场,美国那边的《华盛顿邮报》甚至直接上了一幅达·芬奇学生的作品——《裸体蒙娜丽莎》(Mona Vanna),这幅作品真没法儿在这里展示,请大家自行搜索。

总之,大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勒平警长压力山大,也终于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刑侦技术,发现了一个破案线索……

刑侦黑科技:指纹

没错,当时的这个刑侦黑科技就是指纹。

勒平警长从被丢弃的画框上成功提取了嫌疑人的指纹。

然后,把当时可能出现在卢浮宫里的所有人进行一一比对,甚至就连两年内,一直帮卢浮宫制作画框的外包公司员工,也都全部比对了一遍。

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比对得上。

奇了怪了,勒平正在思考,突然有人声称自己知道一条线索。

这个人说,自己认识一个名叫纪尧姆(Guillaume Apollinaire)的诗人,诗人曾经将两尊从卢浮宫里偷来的石雕进行过销赃,据说是销赃给了一名画家。

这条线索很重要,勒平当即逮捕诗人,诗人立刻供出画家,而这位画家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毕加索。

千真万确,据研究,毕加索这幅名画中的两个人头,就是他临摹的那两尊销赃石雕。

就这样,毕加索成了当时的第一嫌疑人,好一顿折腾,但幸好毕加索的指纹没有比对上,他和诗人双双被判了六个月了事。

继续调查,勒平有接到一条线索,原来,外包公司竟然有一个漏网之鱼,有一个油漆工竟然没有比对指纹。

于是,勒平的助手前往油漆工的公寓进行调查,但一进房间助手就不耐烦了。

看来大家说得没错啊,这个油漆工有点智障,话都说不清楚,怎么可能是小偷,谈话间,油漆工也表情浮夸的带着助手翻遍了自己家里的每一角落——他在自证清白,证明自己绝对没有偷什么画作。

助手不耐烦的离开了公寓,回去报告勒平,这条线索又断了。

从此以后案件悬而未决,直到两年后,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

这天,突然有一个名叫温琴佐(Vincenzo Peruggia)的人声称,《蒙娜丽莎》在自己手上,要卖给卢浮宫。

当真?

世界上还有这么浮夸的销赃表演?

会不会是全套啊。

但是,当卢浮宫的鉴定师见到温琴佐拿出的画作以后,当即表示,这就是卡雷沙龙展厅的那一幅,千真万确,龟裂全部一模一样,画作背面的卢浮宫编号和印记也能一一对应,这些细节无法仿制。

然后,毫无意外,温琴佐被当场抓获,而当他的照片传回巴黎,勒平警长看到的时候,差点脑溢血——这不就是那个油漆工吗?最要命的事照片下面还附着他的指纹。

对啊,当年去搜查公寓,最重要的事儿不是要去采集他的指纹吗?

怎么给忘了……

而如今,这些指纹,也能和画框上的指纹一一对应。

自己这个大侦探,真是在阴沟里翻船了啊。

然后,如此离奇的剧情再次被各大报纸炒作,蒙娜丽莎失而复得,蠢贼、蠢警、蠢事儿的奇闻赚足了眼球。

而近下来的庭审,还有第三波高潮,将蒙娜丽莎的知名度推向第三个高度。

那就是,温琴佐竟然在法庭上声称,自己千辛万苦从法国拿回蒙娜丽莎,不但无罪,还应该是民族英雄。

因为,自己在法国当油漆工的时候,就被各种歧视,只因为自己的意大利姓氏,而当自己了解到,卡雷沙龙展厅里的那些顶级国宝,全是法国人从意大利抢走的,自己就下定了要把他们带回意大利的决心。

而当法官询问,你为什么要偷走当中最珍贵的那一幅的时候,温琴佐答,我不懂艺术,我只知道,那一幅最小,最好偷……

就是如此荒诞的呈堂证供,竟然在意大利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广泛拥护,意大利民众真的纷纷认为温琴佐是民族英雄。

要求意大利政府务必拒绝归还《蒙娜丽莎》。

这就尴尬了,法国政府只好不停的解释,《蒙娜丽莎》真不是当初拿破仑入侵意大利的时候抢走的,是当年达·芬奇亲自卖给法王(Francois I)的,来源绝对合法。

就这样,一连三波舆论高潮,终于把《蒙娜丽莎》变成了全球最知名的油画作品。

然而,就在1913年,意大利人向法国人归还《蒙娜丽莎》的第四波传媒高潮中,突然又有一个英国画商——休谟(Hugh Blaker)说,你们那幅根本不是丽莎夫人,自己手上的这幅,才是真正的蒙娜丽莎——丽莎·焦孔多夫人……

画作一问世就惊艳全场,已经专家们看过了,这绝对是达·芬奇的真迹,也绝对比卢浮宫的那幅更符合古代记载。

因为,在1550年的一份记载当中明确的提到,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的过程中,背景里有罗马柱,丽莎夫人还有很漂亮的眉毛。

而后来卢浮宫的那幅显然没有罗马柱也没有眉毛。

专家们把休谟拿出的这幅蒙娜丽莎叫做艾版蒙娜丽莎(Isleworth Mona Lisa),收藏在英国艾尔沃斯蒙,相对之下,卢浮宫的那幅责备称作卢版蒙娜丽莎。

很显然,艾版比卢版更像真的。

但是,当时由于一战临近,艾版在短暂问世以后,就被收藏家彻底藏了起来。

直到2012年才被收藏家从瑞士的一家私人银行金库中取出,重新像公众展出。

所以,看到这个艾版蒙娜丽莎你想到了什么?

这不就是科特扫描中的那个神秘女人吗?

难道这才是真正的蒙娜丽莎、丽莎夫人?

会不会卢版《蒙娜丽莎》真的有什么问题呢?

再联想到前面那个夸张的失窃案,会不会水面之下,还有什么我们无法察觉的阴谋和真相呢?

这当中的阴谋论非常多,也非常离奇,大家如果感兴趣,我们以后再在专门聊达芬奇的影片里细说。

这里我们先只说专家们目前公认的一些真相。

惊奇四:第三版蒙娜丽莎

2012年,西班牙普拉多(Museo Nacional del Prado)博物馆的修复室里,专家们正在修复一幅不太重要的16世纪画作。

这幅画在博物馆里已经存放了快200年,当时的专家们认为,这是达·芬奇同时代,一幅不太重要的仿制品。

背景一片漆黑,人物又脏又旧,画作还没有署名,价值不大。

但是,当修复完成以后,专家们立刻改变了看法,他们惊为天人,这也是一幅达芬奇的真迹《蒙娜丽莎》。

因为,前面提到的晕涂法、X光幻影效果,也在这幅画作中出现了,这种画法在当时,只有达·芬奇本人能够如此熟练的掌握。

所以,专家们断定,哪怕它并非全部出自达·芬奇本人之手,也最起码是由达·芬奇完成的关键步骤绘画。

这版蒙娜丽莎因此和前面的艾版、卢版并列,被称为普版蒙娜丽莎。

但为什么?

为什么达·芬奇当时要画这么多蒙娜丽莎?

流传到今天的都至少有三幅,那500多年前达·芬奇没准儿画了几十上百幅吧,这是为什么?

专家们的解释是这样的,还记

得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吗?

小时候达芬奇学画画,画了几千张鸡蛋。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道理可能是真实的——和鸡蛋一样,蒙娜丽莎这个题材,很可能是当时达芬奇画室的一个教研主题。

达·芬奇在不断里通过蒙娜丽莎这个题材研究那些高深的人体解剖、晕涂画法以及魔幻的X光幻影效果。

他其实想通过绘画来破解很多今天被细分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学内容,毕竟我们当时还没有把大问题化解城小问题,这种分科治学的科学概念。

达·芬奇在通过蒙娜丽莎不停的探索秘密。

包括达·芬奇画室的学徒们,他们一定也画了大量的蒙娜丽莎,比如,流传到今天的,除了前面提到那副不能展示的裸体蒙娜丽莎,还有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Raffaello),他也有至少两幅蒙娜丽莎的临摹作品,流传到了今天,一幅是素描草图,一幅是《抱独角兽的女人》。

然后,大家发现没有,拉斐尔临摹的这两幅,都有罗马柱和眉毛,更像是今天的艾版蒙娜丽莎。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专家认为,艾版比卢版更真实的原因。

很可能,艾版才是当时的真正蒙娜丽莎。

那如果是这样,卢版又究竟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达芬奇的密码?

很有可能,不光是小说家这么认为,专家们在见到上面如此丰富的卢版信息以后,也认为,这幅画一定隐藏着某些达·芬奇想说又不能说的秘密,这个秘密可能与达芬奇的学生有关,这个学生,就是裸体蒙娜丽莎的作者,叫做沙莱(Salai)……

惊奇五:卢版蒙娜丽莎究竟是谁?

时间回到1516年,64岁的达·芬奇带着两个徒弟和三幅名画前往法国。

一边碎银几两,一边抱负理想,达·芬奇希望法王弄够资助自己。

两个徒弟分别叫做梅尔兹(Francesco Melzi)和沙莱,而他携带的那三幅画则是《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和卢版《蒙娜丽莎》。

这三幅画一定是达·芬奇毕生最满意的三幅作品,而达芬奇终生未婚,他带去的这两位徒弟,也一定是他最亲密的人。

梅尔兹是个贵族公子,在法国,他的接待标准上写着——与巨匠达·芬奇同行的意大利绅士,接待费是400法国盾(Ecus)。

而沙莱的接待费只有100法国盾,并且被叫做——仆人。

达·芬奇可能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他还有很多理想和研究需要法王来资助。

但是,也许在法王眼里,达·芬奇不过是一个能帮自己装点门面的画家吧。

法王迟迟没有明确表达100%重金资助达·芬奇,王法只是让达·芬奇一行人住在城堡里,帮助画一些什么化装舞会的设计、大洪水壁画的样稿什么之类的。

就这样,3年以后,达·芬奇死在法国,享年67岁。

据说,达·芬奇临死的遗言是,能在国王怀里停止呼吸,是我莫大的荣耀……

似乎,临死那一刻,达·芬奇都还在争取法王的资助。

但显然,法王,以及那个都还配不上达芬奇的天才,一颗穿越而来的火种,就这样熄灭了。

达·芬奇去世后,绝大多数遗产全部留给了徒弟梅尔兹,留给沙莱的东西很少,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那副《蒙娜丽莎》。

后来,沙莱以4000法国盾的价格,将它卖给了法王。

并且伤心的返回意大利,归隐葡萄园,结婚成家,第二年就在决斗中,自杀式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从10岁开始,一共服侍了达·芬奇33年,离开达·芬奇后也只孤独的生活了一年。

有人说,仔细看,沙莱的面貌就是卢版蒙娜丽莎,他和达芬奇是一对情侣,达·芬奇在创作卢版蒙娜丽莎的时候,其实是在画沙莱,因此,画了一遍又一遍,所以,才有了那1650层的密码。

包括三幅画作中的《施洗者圣约翰》,仔细看,他不也是沙莱吗?

同样的神秘、鬼魅。

这种感觉,就是达·芬奇和沙莱无法言说的情感啊。

但也有人说,卢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自己,因为,后人将达·芬奇的自画像和卢版蒙娜丽莎对比,真的,毫无违和感。

在蒙娜丽莎的密码中我们得知,达芬奇在最后一层,让蒙娜丽莎又向自己转了14°,也许,这是达·芬奇想更亲切的看见沙莱,也看见自己。

还有人更理性的说,别想多了,艾版、普版、卢版,分明就是丽莎夫人三个时间段内不同的肖像而已。

艾版最年轻,普版老一些了,卢版最老。

这也符合历史背景啊,历史上也记载,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一共耗费了16年,丽莎夫人当然会变老,画作也当然不太一样。

这就是《蒙娜丽莎》的故事,它真的是一副鬼魅的画作,因为,除了以上五大惊奇,它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和达·芬奇有关的密码,达·芬奇也绝对是一个时空错位的旷世奇才,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后面继续分享。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那个解释画鸡蛋的专家,就是你自己吧,太逗了。

(完结)

0 阅读:84

精能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