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风华——从艺术语言的角度解析汉代墓室壁画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0-23 05:12:02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观众老爷们点点“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觉,谢谢您的支持。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

20世纪初期才开始挖掘汉墓壁画,但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有较大规模的出土工作。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大部分墓葬分布在长江北部,尤其是中原,尤其集中在河南一带,出土的考古材料也是最多的。

此外,在我国的东北部、西北部,还出土了10多个民族的壁画墓葬,这些墓葬的艺术特征也十分鲜明。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有大批汉朝壁画出土,为学术界积累了丰厚的史料。

这幅壁画一流传开来,立刻吸引了许多考古、史学、美术史、天文史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和研究。

在美术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汉墓壁画被发掘出来,这大大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内涵,因此受到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艺术家、学者都在其美术史著作中对汉墓壁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出版了许多著作,成绩颇丰。

但是,由于对汉代墓葬壁画的研究尚不到百年,属于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基于此,本课题拟在前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卜千秋墓、烧沟61号墓和偃师新村壁画墓作为研究重点,辅以其它汉墓壁画作为补充,对中国汉墓壁画的形态技法和艺术成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文章的结尾,对汉代墓室壁画在中国画坛的地位,以及汉代墓室壁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研究意义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一、汉代墓室壁画艺术风貌综述

中国古代墓葬中的绘画风格,从西周开始就已经存在,当时墓葬中的壁画大都是用极其简洁的几何图案来表现。

中华历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上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使墓葬壁画这一葬俗文化的形式,在两汉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从单纯的图案图案,逐步发展到有现实含义的特定形象,从而在中国的思维与理念上,建立起一种相对完备的绘画系统。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想要对中国古代墓葬壁画进行研究,就应该从墓葬中的壁画开始。从东汉到曹魏,历经四百余年的历史考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墓葬艺术的一种较为完备的表达方式。

从传统的葬俗理念来看,墓葬中的壁画已经大幅降低,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可怕而残忍的墓葬习俗,已经被彻底地抛弃了。

中国古代的王公贵族,在临死之前,身边总是有一大群仆人伺候,他们靠着残忍的剥削和压迫,过着奢侈的日子,即使到了阴间,也希望仆人能为自己效力。

在经历了人间殉葬和泥塑木偶等残忍的埋葬方式后,墓穴中的壁画极大地满足了墓主的享乐欲望。

他们在墓穴的泥砖壁上,勾勒出了贵族生活中的宴饮、博戏、乐舞、出游等享乐场景,同时还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奴仆平时为他们服务和被奴役的生活状态,期望他们在阴间也可以得到仆役的侍奉,继续锦衣玉食的生活。

随著时间的推移,一些墓葬中也出现了真实再现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情景,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现实主义艺术的发端。

尽管其本意是为满足墓主人的寻欢作乐之需,但仍能真实地记载出当时社会的风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从这些作品所取得的艺术成果来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既有传承又有新题材的墓葬壁画。

画面上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传说与历史,而是对墓中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较多的描写,开创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绘画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寺院、卷轴等作品的问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但在汉代墓葬中,受到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思想的启发,人们在描述中国古代传说时,多以“灵龟”、“神鼎”、“玉圭”等为代表,表现出“祥瑞”的意象。

此外,在汉墓的壁画中,还常常会有方向氏、玄冥等面目凶恶的神魔,他们在墓中的壁画上,扮演着守护墓主人的角色。

这是墓穴中有关古代传说的二种材料。此类型的墓葬壁画从西汉开始出现,至新莽时渐趋衰微,至东汉晚期逐渐被“门卒”和“门奴”等现实主义人物所替代。

二、西汉洛阳卜千秋墓

西汉洛阳卜千秋墓于一九七六年出土,出土一批规模较大、内涵较深的墓葬壁画,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关注,对我国墓葬的研究和探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卜千秋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城北郊区,是西汉昭帝宣帝时期的一座壁画墓,整座墓室由主室和四个耳室组成,坐东朝西,主室由大型空心砖构建,耳室为小砖建筑。

墓葬中还发现了一枚青铜印章,上面阴刻着“卜千秋印”四个大字,所以,有专家和学者将这座墓葬命名为“卜千秋墓”。

卜千秋墓为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汉代古墓。墓穴中的壁画,大多都是关于神灵的故事。在墓壁中,可以看到太阳,月亮,女娲,伏羲,青龙,羽人,祥云等许多传说中的意象和要素。

与其他墓室壁画中采用一砖一瓦的独幅小构图不同,卜千秋墓的脊顶壁画采用的是连续性的长卷式构图,是由二十多块壁画砖组成的一幅连续性壁画。

在中国古代传说之中,伏羲是阴阳两大种族的祖先,而女娲则是阴阳两大种族的统治者。伏羲为人首麟身,而女娲为人首蛇身。二者结合之后生下人类。一般墓室壁画中但凡将伏羲和女娲绘制在一起的,都是呈尾部交联状。

而卜千秋的墓穴却不一样,这里的伏羲、女娲各有一幅,第三幅图上的伏羲,则是一个半人半麟的模样。

人物造型运用现实主义技法,线条简练,色彩鲜艳,细节细腻,将汉代高官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麒麟之体与周围祥云,均以刚劲之线,寥寥数笔,便将麟身与祥云赋予了动感之美。

由于伏羲是阳间的统治者,壁画的画师特意在伏羲的右侧二号砖上绘制了一幅朱红热烈的太阳图,太阳为朱红色的圆球,日轮的正中有一只金乌,太阳的四周则绘制了动感强劲的跃升状的火焰纹样。

整个墓葬的砖体结构特点是方形,富有几何学之美。这幅画与伏羲画的方法大体一致,只是用月亮代替了左边的日,画上了蟾蜍和月桂树。

通过对《伏羲氏》中两套墓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时期洛阳卜千秋墓中的壁画,在布局方式上采取了简单清晰的连续布局,使得墓中的故事情节具有整体性和可读性;

在形态上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尽管一些形状略显得稚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却有着一种独特的神韵,特别是对人物脸部的描绘,虽然只是简单的一点,但是非常的传神。

三、西汉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

烧沟61号墓室壁画也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壁画墓,年代较卜千秋墓稍晚,属于西汉末期的壁画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西一公里处。

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不仅有少数古代传说的内容,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主题和墓主的日常活动场景,比如《二桃杀三士图》、《夜宴图》等等。

在这些壁画中,更多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技法,所描绘的场面氛围宏伟而温暖,色彩丰富,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四、偃师辛村墓室壁画

偃师辛村墓室壁画属于西汉新朝王莽时期的壁画,发掘于1991年,现于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整个墓穴并不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前中、后三个部分。

偃师辛村的汉墓为圆顶,四壁和天花板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浮雕,有凤凰,有西王母,也有贵族们的歌舞,这些花纹,都蕴含着吉祥和祥和的含义。

到了王莽时代,汉墓壁画的主题也从古代的传说走向了真实的人生。画风更为写实,更加贴近生活,墓内的壁画都是在经过精心处理过的墙壁上,使整个画面显得更为协调。

偃师辛村墓葬的壁画分布在主体墓室的正面、中殿的东、西两侧和前殿的前厅,而在后面的墓室里,主要存放着陶器等随葬器物。

前殿的壁画描绘了西王母,凤凰,辟邪,伏羲,女娲等形象,与其它汉墓中的壁画基本相同。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反映了人类对“天上人间”的渴望。

偃师辛村墓葬的壁画,对主题的处理已相当熟练,画面的刻画也很标准,所蕴含的意义也很明确。

本文重点探讨了唐代宫廷壁画中与现实主题相关的内容,也就是当时的上层社会阶层的奢靡生活。这类壁画是在偃师辛村墓葬中的一间屋子里,分别是贵族宴饮、博戏、观舞、庖厨四个画面。

整个壁画被分成了两个层次,采取了并行叙述的方法。在这幅画的最上面,有四个人,左侧是一老一少,老人喝得醉醺醺的,被小童扶着,而右侧的两个人,正相对而坐,在他们的中央,有一个杯子,他们的手臂,似乎是在邀请他们喝酒。

而在这幅画的最下面,有三个人,两位老者和一位小童,两位老者正在博戏,右侧的老者动作幅度较大,仿佛博弈正到了关键的时刻,而左侧的老者却十分镇定,还把头回过去,仿佛在向小童吩咐着什么事情。

三幅图各有其事,但彼此间有联系,将墓主生前饮酒作乐的情景,栩栩如生地记载和描绘出来。

偃师辛村出土的画像石仍然保留着早期的现实主义技法,其技法比以前的墓葬更为高超,人物的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反映了王莽时代的权贵阶层的生活状况。

结语

文章选取卜千秋墓、烧沟61号墓及偃师辛村两座大墓为典型案例,从题材选择、造型样式、线条及色彩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探讨。

从这一角度可以窥见汉代墓葬中的壁画面貌。两汉墓葬壁画是中国古代画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原始神秘主义画风,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风,开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盛世。

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对其观察方式,对生活的品味,对工具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果我们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美术的起源,那么,我们就不能忽略汉墓壁画这一重要的一环。

0 阅读:11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